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的进步带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还有现代人面临精神世界的荒芜与空虚的困境。媒体技术的进步让现代人在追求狂欢化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为了释放人性本有的窥视欲望与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更在屏幕背后推波助澜。影片《楚门的世界》是一部具有荒诞性、黑色幽默风格的喜剧片,导演彼得·威尔通过讲述“楚门秀”主演楚门逃离桃源岛的故事,借此反映当下社会媒体对普罗大众悄无声息浸透的隐晦手段与日常生活商业化加深的社会现实,现代人丧失隐私自由的现实状况。其中综艺节目“楚门秀”的产生,说明现代人的喜剧性审美在大环境中产生极端的偏差,愈发走向病态形式。节目中的人是名义上的自由人,而实际上由技术控制的奴隶。由电影细节之处引发人们思考,即一部真正具有喜剧意识的节目应当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等大局观,从而实现超越,而不是迁就感官意识,放纵低俗欲望。本文开端通过对电影《楚门的世界》喜剧性的探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喜剧电影的媚俗化日渐严重,虽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却无助于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养心”。且从电影的自身发展来看,喜剧电影的真正价值在于清醒地洞察人处于世界与诙谐影视之间的双向关系,这才是一部真正的喜剧电影所具有的面向社会应有的思想高度。笔者从电影《楚门的世界》具体情节解析现代人存在的困境,导演利用电影的拍摄技巧对于影片细节之处的打磨,通过陌生化手法把守在幕后的媒体技术彻底铺展给大众观看。并且文章从深层解析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窥视欲望的来源以及造成现代社会媒体将人的窥视欲明目张胆的放在舞台上的直接原因,即在群体性的窥视下,窥视也就变成了光明正大的“秘密”而无人置喙。在这种隐私公开的过程中,群体得以凭借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被窥视者,从而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与享受。进而追根溯源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洞穴喻”。通过先哲的例子印证人对外物的依赖从古就有,进而对比分析古今时代与人的差异。的确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拓宽人诸如听觉、视觉等的生理机能作用,最重要的是重塑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实际是在前一阶段上的升华,这就要求了人亟需从古典哲学中寻找化解现代性困境的思路。而对柏拉图“洞穴喻”的再探讨,则是为了了解具有新时期特色的现代社会与有相似问题的旧社会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差异性,进而从经典中得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在对影片《楚门的世界》主题再解读中可知,楚门、观众与现代人在媒体控制的社会下早已迈入现代性歧路与“死胡同”,人面对技术的控制早已异化而不自知,人面临个人身份的缺失、群体的迷失与精神空虚等问题,人性在这部电影被诠释的淋漓尽致。尽管电影往往具有戏剧化、夸张化效果,但是它还是如寓言一般警醒当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