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水平现况调查目的通过文献研究、现况调查,了解现行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构建糖尿病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了解本研究中社2型糖尿病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泰安市和济南市某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2型糖尿病患者360例进行问卷调查。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基础上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并选取慢性病资源调查表(CIRS)、社区管理满意度调查表、糖尿病自我效能感量表(PDSMS)、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SCS)进行调查,各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后,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为ɑ=0.05。结果1.社区现行糖尿病管理模式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T2DM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为其免费测4次血糖,聘请有资历的内分泌科医生进行1~2次专家讲座。2.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得分为(2.39±0.85)分,其中以足部护理维度得分最低;自我效能水平得分为(23.42±2.98)分;慢性病资源利用情况得分为(2.39±0.85)分,其中以个体应对维度得分最低;社区管理满意度得分为(24.06±9.23)分,其中以参加糖尿病健康管理意愿条目得分最低;空腹血糖达标率为13.6%,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为15.6%,体质指数达标率为43.6%。3.人均月收入、生活方式、文化程度、慢性病资源利用、自我效能、社区管理满意度是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现行社区管理模式尚不完善,参与现况调查的社区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与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水平、社区管理满意度、自我效能水平较低有关,说明现行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管理效果差强人意,有待改进。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生活方式、慢性病资源利用情况、自我效能、社区管理满意度等可控因素,来构建适合我国社区2型糖尿管理模式。第二部分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构建目的以现况调查为基础,构建适合我国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模式,经专家小组会议,形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定稿,为开展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提供实践依据。方法在分析现况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不同模式的优点,并结合我国国情形成模式初稿,经专家小组会议进一步对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构建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卫生志愿者、患者本人共同参与的集健康教育、电话随访、门诊随访、自我管理为一体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结果构建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卫生志愿者、患者本人共同参与的集健康教育、电话随访、门诊随访、自我管理为一体的模式。结论本管理模式能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连续性、整体性的特点,可用于改善目前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现状。第三部分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应用效果研究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的初步应用进行效果评价,以验证其实施效果。方法在参与现况调查阶段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按社区现行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为期6个月。在干预实施3个月末和6个月末分别对两组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后,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检验水准为ɑ=0.05。结果1.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慢性病资源利用能力、社区管理满意度、自我效能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自我管理水平总分、慢性病资源利用总分、社区管理满意度总分、自我效能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且6个月得分高于3个月得分(P<0.05)。结论1.《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与现行2型糖尿病管理模式相比能明显提高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表现在慢性病资源利用能力、社区管理满意度、自我效能水平方面,且远期效果优于近期效果,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2.为我国现行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