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在脑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和10-20岁。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少突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胶质瘤生长特点为浸润性生长,从大体组织上看,与正常脑组织并无明显界限,多数不局限于一个脑叶,向正常脑组织内呈指状深入并破坏脑组织。偏良性者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两年,恶性者瘤体生长快,病程短。国际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居各种肿瘤的第9位;在我国,尚无全国性的相关流行病学统计资料。胶质细胞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易复发、预后差,其主要的原因是胶质细胞瘤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使各种治疗措施,如手术等难以达到治愈目的,死亡率居神经系统肿瘤的第1位,其发病及复发原因仍不明确。有研究认为,c-myb、蛋白激酶Ca(PKCa)、基质金属的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胶质瘤的侵袭性有关。近年来,对PINCH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PINCH(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new cysteine-histidinerich protein)蛋白在很多肿瘤相关基质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尤其在肿瘤侵袭性的边缘,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皮肤癌、大肠癌等[1]。推测PINCH蛋白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有可能作为预测肿瘤转移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PINCH蛋白是LIM家族的一个成员,含有5个双锌指结构,是整合素和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系统十字交叉部位的调节蛋白。但PINCH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PINCH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特点及规律,旨在探讨PINCH蛋白表达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唐山工人医院病理科1993-2005年90例脑胶质瘤患者存档石蜡标本。其中82例为初发胶质瘤,26例肿瘤在同一张切片上含有肿瘤边缘正常组织;10例为脑胶质瘤复发患者,其中2例患者有首次发病和复发肿瘤的石蜡标本。同时,收集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个数、肿瘤体积、病理类型及病理分级、是否复发等情况。82例初发胶质瘤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33例;年龄4-72岁,平均年龄42岁;1例患者年龄资料不祥。31例患者临床资料中明确记录肿瘤体积:9-448cm3,平均肿瘤体积122cm3;从肿瘤发生部位上看,10例累及顶叶,17例累及额叶,19例累及颞叶,1例累及枕叶,4例累及小脑,27例累及多叶,1例累及延髓,1例累及鞍区,1例累及侧脑室,1例累及三角区;从病理分型看,星形胶质细胞瘤5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3例,混合胶质瘤26例(主要为少突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2例;从病理分级上看,Ⅰ级7例,Ⅱ级35例,Ⅲ级26例,Ⅳ级14例;为统计学方便,Ⅰ级、Ⅱ级胶质瘤归类为低分级胶质瘤,共42例;Ⅲ
级、Ⅳ级胶质瘤归类为高分级胶质瘤,共40例。所有标本均经副高以上职称病理医生复查确诊。所有患者手术前没有接受过任何放疗及化疗。所有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进行PINCH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染色结果由两名对临床资料无任何了解的病理科医师作出。采用染色强度及PINCH染色阳性细胞比例两个标准判断PINCH染色强弱。标准一:以染色强度的深浅分为0-3分,标准如下:0分:阴性;1分:弱阳性;2分:中等阳性;3分:强阳性。标准二:不论染色强度深浅,以PINCH蛋白阳性细胞数目的多少分为0-3分,标准如下:PINCH蛋白阳性细胞数<25%:得0分;PINCH蛋白阳性细胞数在25-49%之间:得1分;PINCH蛋白阳性细胞数在50-74%之间:得2分;PINCH蛋白阳性细胞数≥75%:得3分。两项得分相加,总分数在0-6分之间。总分≤4分者,判定为PINCH蛋白染色弱阳性表达,>4分者判定为PINCH蛋白染色强阳性表达。结果采用x2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26例肿瘤边缘正常的脑组织中,PINCH蛋白只有较弱表达。82例首次发病的肿瘤中,32例为PINCH蛋白强阳性表达,占39%;10例复发胶质瘤组织中,4例为PINCH蛋白强阳性表达,占40%;与正常脑组织比较,首次发病胶质瘤PINCH蛋白表达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1);复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比较,亦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4);但首次发病胶质瘤与复发胶质瘤相比,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1.0)。2例有首次发病肿瘤和复发肿瘤蜡块的病例,其中一例复发肿瘤较初发肿瘤PINCH染色强,而另一例复发肿瘤较初发肿瘤染色弱。
PINCH蛋白主要表达在肿瘤细胞的胞浆、血管内皮细胞中。在高分级的胶质瘤组织中,PINCH蛋白表达强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级胶质瘤组织。在40例高分级胶质瘤组织中,22例为PINCH蛋白强阳性表达,占55%;而在42例低分级胶质瘤组织中,只有10例为PINCH蛋白强阳性表达,占24%,两者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4)。在性别、年龄、肿瘤数目、体积、部位、病理类型方面,PINCH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PINCH蛋白作为一种接头蛋白,参与整合素和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系统,其表达在胶质瘤组织中上调,尤其是在肿瘤细胞的胞浆、血管内皮细胞中。而正常组织只有较弱的PINCH蛋白表达,提示PINCH蛋白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及侵袭性有关。同时,高分级胶质瘤PINCH蛋白表达较低分级胶质瘤明显增加,即PINCH蛋白表达与脑胶质瘤的分级呈正相关;而PINCH蛋白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体积、组织学类型及肿瘤部位无相关性。提示PINCH蛋白有可能能够作为协助评价胶质瘤恶性度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由于缺乏这些患者的跟踪随访资料,还无法判断PINCH蛋白表达与胶质瘤预后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