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的语言观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ixi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后汉书》李贤注体现出的语言观点。尽管李贤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但《后汉书注》中却体现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观点,其中的有些观点,即使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科学的。对于其观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一、词 李贤对词形、词义、词聚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各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其中尤以对词义的发明最为突出,他探讨了词的命名之由(释名源)、引申理据、词义的历史演变以及词的隐含义、社会义、色彩义等,其中有些方面与当今英国著名语义学家利奇的观点一致。在词形上,他对单纯词(主要是外来词),合成词及短语都有较清晰的认识。词聚指按一定的语义关系所形成的词义类聚。在此李贤发现了概念类属词聚、总分词聚等。 二、语法 首先,李贤考察了词类活用,诸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还有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的一股用法和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语的功能。其次是对语法形式及其意义的探讨,如语序、句子的逻辑关系等。 三、修辞 对于此,李注主要是从积极修辞的角度着眼的。他揭示了《后汉书》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夸张、借代、委婉、避讳及数词修辞等。 四、言语、语用、文体功能 李贤注意到了言语对语境的依赖性,同时又考察了说话者的意图,这就涉及到了语用学的范畴。另外,他对语言的文体功能也有所认识,即发现语言除有传递信息的概念功能之外,还有对事件的道德意义的评价,即人际功能。 五、总体原则 类的概念:李贤意识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可以推一以知二,连类而及,所以他很注意对类的探讨。 雅俗关系:李贤重视俗语的作用,能够在训诘实践中以俚语证成古义。 因声求义:李贤认识到了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重要性,并能成功地运用这一有力工具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其他文献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一门科学都是运用科学概念从一定侧面去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一定方面的本质。任何科学思维都是概念思维。翻译思维作为科学思维的分支之一
人类语言中词语无精确边缘,即都属于“模糊概念”。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首先提出用数学方法来研究模糊现象,创立了模糊集合理论(Fuzzy Sets),并率先用“Fuzziness”表达作
“是N1V的N2”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序列式模式,其内部的结构关系、语义关系十分复杂,部分能够进入该序列式的短语有歧义。本文根据对口语语料的观察,试图从句法、语义、歧义
本论文论述了先秦文献通注的问题,并对《论语》做了通注。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前言。论述了通注的概念。通注,是指对重要的某一特定的文献的所有语词,用现代汉语进行逐一的注释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of wide range and many subjects are adapted. The present essay is mainly to discuss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nslator and to find out
本文从篇章的角度分析汉语对话语体中的复用现象。本文以小三角为主要研究思路,对复用现象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语言交流当中复用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复用是指在
知青一代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知青文学参与了这一身份的建构。知青作家通过伤痕/苦难叙事和理想/英雄叙事,建构起知青的基本身份特征。知青身份建构是知青作
词典是最常用的工具书,其基本功能是给出词或词组的释义。选择不同释义方式会给词典及语言学习者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研究适合不同词典的释义方式和不同释义方式对语言学习者
<正>媒体隔三岔五就曝光拥有几十套、上百套房产的"房姐"、"房婶"、"房叔"的信息,赚足了眼球,也引发人们的深层次思考。这样的事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大多严
说话人识别,也称为声纹识别,是一种利用测试语音对说话人进行身份识别的认证技术。作为语音信号处理的一个分支,说话人识别技术在网络安全、身份鉴别、电话会议、司法查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