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各种肿瘤死因的第二位,在全球肿瘤发病率中列第四。近年来,胃癌在我国发病率仍居所有肿瘤的第二位,发病人数约占全球发病总人数的1/3,我国男女患病比例2.14:1,胃癌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处于同等环境暴露下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胃癌发病风险,罹患胃癌后病情进展速度和生存时间也往往不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饮食与环境暴露因素以外,遗传因素对胃癌预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CTNNB1基因作为与胚胎发育、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的Wnt通路的关键成员,参与细胞间黏附以及细胞间信号传递,与肿瘤的形成和浸润、转移密不可分。而浸润、转移又是肿瘤预后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推测CTNNB1基因遗传变异与胃癌预后生存相关。本研究选择1999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宜兴市人民医院经病理学明确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022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截至最近一次随访日期2009年3月,共成功随访1016例患者,其中944例患者具有生物学样本。采用酚-氯仿法从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从HapMap数据库中,选取符合要求的5个标签SNPs(tagg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tSNPs)(即rs1798802、rs1880481、rs4135385、rs11564475和rs2293303)作为候选SNPs。采用TaqMan探针和PCR-RFLP方法对SNPs进行分型。运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以Log-rank检验生存时间之间的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s,HRs)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分析各SNPs基因型与胃癌预后生存的关系,最终评价CTNNB1基因多态变异在胃癌预后生存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0 cm)、Lauren分期(弥漫型)、浸润深度(≥T3)、淋巴结转移(N1和N2)、存在远处转移、临床分期(≥IIIA)以及手术方案(姑息性切除术和短路手术)均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相应P值:P < 0.001;P < 0.001;P < 0.001;P < 0.001;P = 0.004;P < 0.001;P = 0.00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携带CTNNB1 rs4135385 GG基因型者相比,携带AG/AA基因型者预后较好,死亡风险降低了20%(HR = 0.80,95%CI = 0.67-0.97)。分层分析结果显示,rs4135385 AG/AA基因型对胃癌预后的保护效应在年龄较大的患者(> 62岁)、非贲门部位、较大肿瘤直径(≥5.0 cm)、N1期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和Ⅲ期临床分期患者中更为明显。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发现淋巴转移(N1、N2)、rs4135385和手术方案(姑息性切除术和短路手术)纳入回归模型中。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非贲门癌患者中,AG/AA基因型在> 62岁男性、较大肿瘤直径(≥5.0 cm)、Ⅲ期临床分期、采用根治性切除术和未经过术后化疗的患者中,也存在保护作用;在贲门癌患者中,AG/AA基因型的保护作用仅在N2期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有保护作用。对于肠型患者,无远处转移、Ⅲ期临床分期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携带AG/AA基因型患者较携带GG基因型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39%(HR = 0.61,95% CI = 0.42-0.86)、51%(HR = 0.49,95% CI = 0.27-0.90)和24%(HR = 0.76,95% CI = 0.55-1.06)。而在女性和肿瘤直径≥5.0 cm的弥漫型胃癌患者中,携带AG/AA基因型患者较携带GG基因型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43%(HR = 0.57,95% CI = 0.33-0.96)和39%(HR = 0.61,95% CI = 0.42-0.86)。上述结果表明:对于可手术者,应尽量争取根治性切除术以提高生存率。姑息性切除术和短路手术不能延长存活时间;CTNNB1基因多态与胃癌的预后生存有关,rs4135385可作为非贲门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