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Talmy的构型理论为视角,以在英语、汉语普通话和桂林方言中“水”的派生词和熟语为语料,考察“水”在英语、汉语普通话和桂林方言中的词义扩展,以语法复合体表征“水”的内在语言结构和阐述“水”的不同范畴的语法复合体所触发的认知操作跨语言对比英语、普通话和桂林方言本族语言者对“水”的识解方式的民族差异。作者研究发现,(1)在数态范畴内,水的原型是复态。英语、普通话和桂林方言中都存在单位提取的认知操作;(2)界态范畴中水的原型是无界的量。英语、普通话和桂林方言中水都存在着有界化,但表达的语言形态各有所不同;(3)在离散性范畴内,水的原型是延续性的。在英语、普通话和桂林方言中,水都存在着离散化的认知操作;(4)在延伸度范畴内,水的原型是无界延伸的量。水在英语、普通话和桂林方言中,都映射出缩小化的认知操作;(5)在分布模式范畴内,英语、普通话和桂林方言中,水的分布模式分别为:单向不可调、多次、稳定和分级;单向不可调、多次、稳定和分级;多次和稳定;(6)在轴特性范畴内,英语、普通话和桂林方言中,映射水的轴特性的认知操作是点状化和终止化,其语言的表达形态也各有不同。本文作者证实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态凸显不同族群对“水’这一相同实体的不同识解。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方式具有民族性,民族语言能够决定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万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的差异。本文作者通过不同民族语言中的“水”在数态、界态、离散性、延伸度、分布模式和轴特性范畴中的不同语法复合体及其所触发的相关认知操作,揭示出不同民族对同一实体“水”的不同识解方式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差异。在跨语言对比研究不同民族语言与其思维方式的关系的课题方面,构型理论不仅避免了语言类型的差异带来的困难,且为分析此类课题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和一个新的视角。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词典编纂者为词典使用者提供符合准确语法搭配的例证,以帮助不同民族的词典使用者避免词汇搭配的负迁移或联系。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没有完整的桂林方言库,给语料的收集带来了难度,因此本文的桂林方言关于水的词汇的可穷尽性没有权威语料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