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为弥补精神卫生领域中存在的巨大治疗缺口,招募和培训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是目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的一种良策,且逐渐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展开。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服务的主要内容为:识别社区中的精神障碍人群;转诊处于发病期的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相应的社区随访工作;给予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支持;甚至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实践证明,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和预后也有着积极作用。他们在传递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然而,对精神障碍及其患者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精神卫生服务的传递质量。目前在国内社区精神卫生领域少有该方面的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消极态度及其有关的歧视行为,为他们今后能够向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传递有效、持续和低成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获得广州市4个辖区内部分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对受访者进行筛选后,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精神卫生知识清单(MAKS),精神疾患:临床医生态度量表(MICA),以及一些附加条目对其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312例入组。使用SPSS 23.0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人口统计学资料:本研究共收集312名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Lay Health Worker,LHW)资料,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9.93±8.97)岁;超过半数的受试者为男性(59.9%),大专及以上学历(79.8%),愿意监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8.6%)。纳入群体中,民警(20.2%)以及社区干部(63.8%)为主要组成部分。2.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F=8.466,P<0.001),分属监管小组(F=7.716,P<0.001),监管意愿(F=11.564,P<0.001)以及有关反映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态度的两个附加条目在MICA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附加条目1:F=6.295,P=0.002,附加条目2:F=43.450,P<0.001)。2.2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属监管小组(F=3.984,P=0.008),有关反映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态度的附加条目2在PDD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9.369,P<0.001)。2.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F=1.450,P=0.228),监管意愿(F=0.441,P=0.644)以及有关反映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态度的两个附加条目在MAKS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附加条目1:F=1.902,P=0.151,附加条目2:F=0.086,P=0.917)。3.MICA总分的相关性分析:MICA量表总分与PDD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39,P<0.001),MICA量表总分与MAKS量表总分无显著相关性(r=-0.047,P=0.411)。4.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MICA总分影响的因素,结果显示:调整R2=0.441,年龄(bad=0.115,P=0.006),监管意愿(bad=1.892,P<0.001),有关反映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态度的两个附加条目(附加条目1:bad=-0.716,P=0.023,附加条目2:bad=-2.349,P<0.001),以及PDD总分(bad=0.279,P<0.001)是MICA总分影响的因素。其中,对MICA总分影响较大的因素为监管意愿、本身具有偏见态度以及歧视行为。结论1.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消极态度与其年龄,从属职业,监管意愿以及是否本身具有偏见态度以及歧视行为有关。2.广州市大部分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持有“长期住院”固有的刻板印象。3.在今后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中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以降低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待严重精神障碍及其患者的病耻感和歧视行为,进而提供优质的精神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