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对安徽省岳西县猕猴桃7个感抗病不同的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05-2006年的夏季旺盛生长期、秋季挂果期、冬季休眠期、春季萌芽期前对它们一年生枝条韧皮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特征与抗病性的表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1.猕猴桃品种的形态结构与抗溃疡病类型的关系猕猴桃枝条皮孔的长度、密度与抗病性之间存在相关性。高抗品种枝条皮孔细小,分布稀疏,突起较少。高感品种枝条皮孔细长,分布密集,较大突起。不同猕猴桃品种的皮孔长度与相对感病指数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15,线性回归方程为Y=18.747+19.753X,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猕猴桃品种的皮孔密度与相对感病指数之间也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19,线性回归方程为Y=-4.350+3.831X,达到显著水平。2.不同时期不同猕猴桃品种的酚、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与抗溃疡病类型的关析。夏季旺盛生长期、秋季挂果期、春季萌芽前期酚含量与相对感病指数都存在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3、-0.863,-0.801,线性方程分别为Y=14.224-0.429x,Y=6.293-0.133x,Y=5.808-0.120x,且达到显著水平。冬季休眠期可溶性糖含量与相对感病指数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19,线性回归方程为Y=24.635-0.660x,并达到显著水平。植株相对感病指数越高其可溶性糖含量越低。秋季挂果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相对感病指数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69,线性回归方程为Y=8.712-50.718x,且达到显著水平。3.不同时期不同猕猴桃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电泳分析夏季旺盛生长期、冬季休眠期、春季萌芽期前表现为A区中所有品种在Rf=0.1、Rf=0.18处各有一条特征性酶谱带,B区中所有品种在Rf=0.46处均有一条特征性酶谱带。除了特征性酶谱带以外,抗病品种几乎没有其它条带出现,而感病品种则有其它酶带的出现。在两次电泳SOD酶同工酶酶谱带表现差异较大,还需进一步研究。4.不同猕猴桃品种的POD和SOD酶活性与抗溃疡病类型的关析POD酶活性在四个时期中均是抗病品种低于感病品种。在四个时期中POD酶活性仅休眠期与相对感病指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00,线性回归方程为Y=-5.120+0.261x,且达到显著水平,植株发病指数越高其过氧化物酶活性越高,而其它时期的POD活性与相对感病指数之间相关性小或不相关。SOD酶活性仅萌芽期前与相对感病指数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88,线性回归方程为Y=-1.058+0.045x,且达到显著水平。而其它时期的酶活性与相对感病指数之间相关性小或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