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公共服务的新型供给方式,公私合作(PPP)模式在被引入中国以来,已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热议话题的中心。在国务院的积极推动下,各级地方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PPP项目。但由于中国PPP模式起步较晚,立法及相关制度设计尚待完善,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剖析PPP模式下的各项法律风险,运用一系列法律制度的设计,构建PPP运行中各项风险的法律保障是我国顺利推广PPP模式亟待解决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因此本文就PPP模式法律风险防范进行探讨研究。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 PPP模式的含义和PPP法律风险的内涵。首先阐释了国际上对PPP模式含义的不同界定,然后引入PPP法律风险内涵的探讨,得出公私双方不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法律风险的关键,并呼吁重视PPP模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第二部分分析了 PPP的法律风险。主要针对法律适用、最低需求、争议救济以及政府担保等风险展开论述,其中在法律适用风险中重点讨论了现行法律与PPP实践的冲突、现行法律层级之间的冲突以及部门法规之间的冲突问题。而后论述了最低需求风险分配对公私双方的考验。在争议救济中着重关注了行政诉讼救济的欠缺之处。最后以合法性和财政危机为切入点,讨论政府担保的不可操作性。第三部分是本文重点论述的章节。该部分论证了 PPP模式下法律风险防范制度的完善问题。对应第二部分的法律风险,该部分分别从顶层法律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多元救济途径和介入权保障四个角度依次阐释法律风险防范的方法。法律环境的设计首先要从国家立法的层级出发,统一制定专门的PPP法,提高立法层级,然后针对具体部门的特点分门别类规制;在管理上建议由中央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使各部门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发挥专业优势。接下来对最低需求风险分配进行具体讨论。提出最低需求应内化为纯商业风险和政策风险,并通过风险管理能力将二者分别分配给私人投资者和政府。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 PPP争端救济途径。首先重新解读了新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为民商事诉讼解决PPP争端提供法律依据,并具体论证了仲裁在解决PPP争端中的可行性。最后讨论以介入权的方式为PPP的担保提供保障,试图为政府担保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