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well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由工业化引起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分化过程,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结构。根据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城市居民比重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农民的迁移分化。我国当前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高等教育、通婚、购房、务工经商以及城市扩张。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吸引,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美好憧憬,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他们为流入地的发展挥洒着泪水和汗水,但是传统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现代化迥异,从农村流出的农民无法被城市吸纳,客观上成为了城市的“边缘人”。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考察了社会融合的相关理论,试图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本文将社会融合分为了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并且这三个层面是递进的关系。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流动人口只有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之后才有可能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经济融合是其他融合的基础。广泛的人际交往,与城市居民有效的沟通实现社会融合。心理融合是最高层级的融合,更能表达出流动人口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在心理上对城市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才真正实现了融合,完成市民化的过程。通过对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检测数据的分析,考察苏州市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心理三方面的融合,以及流动人口中不同群体在融合意愿上的差异。研究发现,苏州市流动人口经济融合程度较高,社会融合具有主动性,但是融合程度有待加强,心理融合程度较低,角色转换难度高。不同文化程度、性别和收入状况的流动人口在融合的意愿上存在差异。本文从制度和非制度的因素分析流动人口融合面临的阻碍,并据此提出建议以推动中国流动人口的融合进程。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序言,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国内外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的梳理;第二章是基于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流动人口检测数据,对苏州市流动人口的融合现状的分析,分为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以及流动人口的融合意愿在个体特征上的差异,包括性别、教育程度、收入等。第三章是对影响流动人口融合的制度因素的分析,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第四章是对影响流动人口融合的非制度因素的分析,分为社会和流动人口自身这两个方面。第五章是基于制度和非制度影响因素提出的建议,以推动流动人口融合的进程。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流动人口融合问题的思考。
其他文献
当前人行桥正朝着大跨、纤柔、轻质的方向发展。但对于轻柔的大跨度人行桥来说,结构的自振频率往往比较低,在人致振动的激励下,会引发较大幅度的结构振动,导致人行桥结构适用
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实现升值23.17%,波动区间也不断放宽。根据传统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