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事件传播中冲突性话语的建构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P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事件的发生具有复杂的社会成因和影响,公众、媒体、政府、环保组织等参与其中,往往代表不同的利益诉求,必然会形成复杂的环境话语。“常州毒地事件”中充斥着学生家长和政府的观点对峙,针对学校环境是否安全的问题众说纷纭,不同主体围绕其进行的环境论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话语竞争,话语的多元化、冲突性、对抗性成为最突出的特点。作为当下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一个典型缩影,“常州毒地事件”暴露出我国早期经济发展遗留问题的严重性、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不足、民意诉求渠道不畅通等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常州毒地事件”成为重要议题,传媒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丰富的话语实践。本文选取“常州毒地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媒介冲突性话语的建构为切入点,对冲突性话语生产的过程进行全面梳理,研究运用了文本分析、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不仅从形式上分析了媒体在建构冲突性话语时采用的方式,从内容归纳出这些冲突性话语的特点,还分析了传媒建构冲突性话语使用的不同策略,主要包括情感策略、风险策略和修辞策略。通过对“常州毒地事件”的个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与现实世界中的原始冲突不同,经由媒介建构的冲突更具有戏剧性和冲突性,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不同话语权力间的博弈与沟通、协商过程。研究认为,大众传媒建构冲突性话语是新闻话语实践的一种策略性仪式,目的是为了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冲突、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在疏通制度内沟通渠道、激活政府回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违背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等问题,媒体报道在理性引导方面也面临着困境。如何打破固有的环境冲突问题报道模式限制,充分实现社会动员功能,搭建理性沟通与对话的公共平台成为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其他文献
秉承晋江人爱拼敢赢的精神,福建龙峰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施天扶一直致力于纺织面料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带领团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设备换代。
如果说在南疆,你看到得更多的是新疆纺织产业崛起的希望和工业发展的萌芽;在北疆,你看到得更多的则是其惊人的发展规模和雄厚的产业实力。库尔勒动辄千万级的纺纱产能、奎屯
USTER TESTER6所带来的实际效益包括有效的质量控制到专业的工艺分析以及使用全面测试中心优化整个纺纱厂.无疑,著名的第六代USTER?条干仪已经在纱线生产的各个环节均赢得了广
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抖音、快手、网站直播、网站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且不断地涌入我们的生活中,综艺节目的互相模仿也变得习以为常,在这么多现象背后都涉及版权问题。知识产权不仅是促进经济进步的动力,也是激发人们创新的源泉,所以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网络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在当下更加值得关注。因为互联网的虚拟性,无边界性和数字性的特征,使得网络版权纠纷日益增多,而且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