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事件的发生具有复杂的社会成因和影响,公众、媒体、政府、环保组织等参与其中,往往代表不同的利益诉求,必然会形成复杂的环境话语。“常州毒地事件”中充斥着学生家长和政府的观点对峙,针对学校环境是否安全的问题众说纷纭,不同主体围绕其进行的环境论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话语竞争,话语的多元化、冲突性、对抗性成为最突出的特点。作为当下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一个典型缩影,“常州毒地事件”暴露出我国早期经济发展遗留问题的严重性、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不足、民意诉求渠道不畅通等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常州毒地事件”成为重要议题,传媒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丰富的话语实践。本文选取“常州毒地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媒介冲突性话语的建构为切入点,对冲突性话语生产的过程进行全面梳理,研究运用了文本分析、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不仅从形式上分析了媒体在建构冲突性话语时采用的方式,从内容归纳出这些冲突性话语的特点,还分析了传媒建构冲突性话语使用的不同策略,主要包括情感策略、风险策略和修辞策略。通过对“常州毒地事件”的个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与现实世界中的原始冲突不同,经由媒介建构的冲突更具有戏剧性和冲突性,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不同话语权力间的博弈与沟通、协商过程。研究认为,大众传媒建构冲突性话语是新闻话语实践的一种策略性仪式,目的是为了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冲突、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在疏通制度内沟通渠道、激活政府回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违背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等问题,媒体报道在理性引导方面也面临着困境。如何打破固有的环境冲突问题报道模式限制,充分实现社会动员功能,搭建理性沟通与对话的公共平台成为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