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于鲤形目、花鳅科、泥鳅属,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各河流干、支流以及水库、湖泊、沟渠、稻田等水体均有分布。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较好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种类,更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优质水产品,经济效益可观,而有关泥鳅受精生物学研究未见报道。本实验所用亲鱼为重庆市垫江水产站收集的成熟雌雄泥鳅群体,选择发育良好的雌雄个体人工催产,进行人工干法授精。对人工授精后不同时间段的受精卵进行取材,采用组织学、酶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对泥鳅精巢和成熟卵的结构、精子入卵过程、皮层反应和雌雄原核迁移与结合等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结果表明:泥鳅精巢无贮精囊、小叶型,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精子头部多呈圆球形,少数呈梨形,直径(1.877±0.071)μm,无顶体,细胞核有具核泡和无核泡两种类型,可能是精子的成熟度有所不同,核后端有一较浅的植入窝,植入窝偏向一侧,其凹陷深度约为细胞核长径的1/4;中片较短,由中心粒和袖套组成,袖套不对称,中心粒复合体包括近端中心粒和基体,两者呈“T”字型排列;精子尾部的主要结构为轴丝,属典型的“9+2”型双联微管结构,无侧鳍。成熟卵圆球形,沉性,卵径约0.90 mm。泥鳅卵膜表面具大小比较均一的小微孔,卵膜与质膜相连,属初级卵膜,包括放射带和附属膜,据电子密度的不同可将放射带分为三层。卵子动物极具一个漩涡状的受精孔,呈顺时针方向。这有利于精子的云集和卷入精孔管。受精孔为深凹陷、短孔道型,由前庭和精孔管组成,前庭漏斗状,最大直径(39.245±3.845)μm,深(15.038±1.347)μm。精孔管呈上粗下细的管状,长(2.694±0.573)μm,外口径(3.639±0.587)μm,内口径(2.286±0.364)μm,与精子头宽相近。卵子的皮层小泡是卵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积累的代谢废物,根据内含物的形态及性质可将皮层小泡分为三种类型。在20—21℃水温条件下,授精0 s,卵子周围粘附大量精子,部分卵子前庭区出现球状的第一极体,有的第一极体表面具小突起。有受精孔附近出现一大一小两个球体。精孔管打开,部分成熟卵子精孔管侧下方凹陷的质膜外侧连有第一极体,多数为椭圆形,少数为球形。授精后3 s,精子开始穿过精孔管或已经进入卵子;授精后5—8 s,形成精子星光,皮层反应开始,多数精孔管口被絮状物堵塞或者精孔管外口缩小。授精后10—20 s,形成卵周隙,出现受精锥。授精后25—30 s,受精锥变大。授精后35—50 s,精子星光扩张,皮层反应明显,有第一极体排到卵周隙。授精后55—70 s,受精锥向外突出,60 s左右为皮层反应的高潮阶段,70 s时卵子的染色体已经准备向两极移动。授精后80—110 s,受精锥逐渐解体。授精后120 s,只有少量皮层小泡在释放内含物;少数卵子仍未受精,精孔管口敞开着。授精后150 s,所有卵子精孔管关闭。授精后6—8 min,第二极体形成,等待排出,其中6 min时观察到还有极少数第一极体未排出卵膜外。授精后20—25 min,雌雄原核融合。授精后25—30 min,受精卵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授精后40—45min,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二细胞形成。泥鳅单精入卵、单精受精,且主要通过三种方式阻止多精入卵:(1)精孔管的内口径只允许一个精子进入;(2)当第一个精子进入卵子细胞质后,精孔管立即被絮状物堵塞或者精孔管外口缩小;(3)皮层反应释放皮层小泡内含物于卵周隙中使得卵膜外举硬化形成受精膜,阻止多余精子入卵。泥鳅成熟卵受精过程前期第一极体的存在可能不会影响第二极体的排除,且第一极体排出后,仍可以分裂为两个极体。泥鳅授精150 s时,所有卵子精孔管关闭,推测其卵入水后150 s内可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