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南花鼓”是山西传统民间舞蹈之一,经黄河文明孕育,三晋文化浸润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群众性的舞蹈艺术形式。花鼓的分布广泛,尤以山西晋南地区的花鼓最具代表性,后统称为“晋南花鼓”。晋南地区的翼城花鼓、稷山高台花鼓、万荣花鼓、土沃老花鼓先后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万荣、新绛、翼城、稷山、闻喜等地区被誉作“花鼓之乡”。晋南花鼓作为山西民间特有的舞蹈形式,当面临传承人出现断层、传统艺术关注度较低、花鼓技艺渐渐消亡等问题时,出现一批热爱并尊重花鼓文化的艺术家们,肩负起抢救花鼓的重任。他们规整教材,将零散的民间元素加工为规范又不失风格的舞姿舞态,以晋南花鼓进课堂的形式,进入山西各校舞蹈学科和专业院团,成为舞蹈学生及演员训练的必修课,并由此构建了山西民间舞蹈舞台艺术的体系。本文以晋南花鼓在高职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理论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将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晋南花鼓的历史溯源及花鼓类型,引出教材建设的过程及意义。第二部分对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授课教师进行采访,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并阐述分析晋南花鼓课堂教学现状,系统对晋南花鼓课堂教学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评估、剧目创新及毕业就业等方面进行探究。第三部分进一步关注教学现状所衍生的文化价值及教育价值,为教学实践的方向提出教学领域、舞台创作领域、面向社会三方面的具体方案。笔者提出在教学领域丰富课程设置,教材上优化升级,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考核评价制度,重视考核评价结果,优化资源配置,使晋南花鼓的教学更全面、更立体、更鲜活。舞台创作领域涉及剧目的传承与创新,需编创题材广泛、构思新颖、鲜明地域性且具备艺术价值的作品。面向社会中,要创新网络实践,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拓宽实习渠道,在教学岗位的实习中,如进驻中小学美育教育的课堂实践,表演岗位的实习,搭建山西省旅游文化产业的表演实践平台,并呼吁文艺类各单位支持。力求为晋南花鼓在高职舞蹈课堂教学发展中给予新思路,为极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传承提供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