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在加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呈现多元、多变和多样化的特点。如何在纷繁复杂的道德信息中选择、评价、辨别、对待这些基于不同价值理念下的思想,如何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便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艰难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反观我国教育现状,让我们这些深有感触的人们不得不思考道德教育实效低下和导致大学生品德缺失的深层原因。所以说,道德教育改革不能只是一个口号和设想,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必须提上日程。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只重教不重化的局面,让道德教育的力量日渐衰微。道德教育何止是教的单向作用,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其本人和周围的任何因素都可能影响其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肩负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使命,如果教育没有实现大学生将道德内化于心、没有将道德转变为主体内在品德。那么,道德仍是外在的强制要求。大学生的道德困境就是威胁大学生自身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致命障碍。什么时候道德规范成为人们内心的一部分,成为自觉和自律,道德教育就算是达到目的了。道德内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表现为将道德规范由外在于教育对象到内化于其心,形成主体的道德品质,并在行为中体现出来的过程。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大学生主动接受道德教育内容,并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价值信念,德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尊重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通过掌握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内化效果的内外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避免传统道德教育远离大学生生活、忽视大学生主体道德需要、无视教育对象认知规律和特殊性等的弊病。提高大学生道德内化的水平,必须改变道德教育思路,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优化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环境,构建基于内化理念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走出大学生道德困境,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基于对大学生地位的认识以及对部分大学生道德品质现状的担忧,笔者开始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促进高校道德教育改革起到些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