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兄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近期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在语言风格、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文化承载上都极具特色,出版后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2009年,周成荫和罗鹏夫妇将其译成英文,在兰登书屋和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获得了广泛好评。相比之下,当代中国文学在国外的总体接受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译本并未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和普遍接受。因此,研究《兄弟》英译本畅销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因素显得十分必要,且很有价值。翻译研究继文化转向后又出现了社会学转向,近年来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研究翻译现象成了译学界的焦点之一。翻译的社会学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研究和语言学研究等传统角度,弥补了以往研究的某些不足,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打开了新局面。在社会学理论中,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最大,该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场域、资本和惯习——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框架,以《兄弟》英译本在美国的接受情况为案例,从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该译作在美国赢得众多读者青睐的深层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深入剖析美国文学和政治场域、余华和《兄弟》的象征资本、译者的文化资本和出版社的经济及社会资本、以及译者的翻译惯习,得出如下结论:1)《兄弟》在主题和风格上契合美国文学场域和政治场域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反映中国现实的主题上与美国读者感兴趣的中国历史、政治等题材相关,风格上和当时在美国文学场域中占主导地位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相符;2)原作及作者的象征资本提高了译本在受众文化中的知名度和接受度;译者的文化资本为翻译质量做出了保障;出版社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译本的发行及宣传提供充足的资本,提高了译本的影响力,扩大了受众面;3)译者的翻译惯习体现在翻译策略中,在翻译过程中把对原文的忠实与英文的地道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译作的高质量又满足了美国本土读者的需求。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兄弟》英译本在英语世界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