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CHD-AP)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明确其与血清内皮素(ET-1)、白介素8(IL-8)指标的相关性,为研究和制定统一、客观、规范化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证结合证候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提供临床研究依据。 方法:1.使用证候临床调查表,对2009年4月—2009年10月期间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确诊为CHD-AP并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100例住院病人进行横断面临床证候调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纳入标准中的证候诊断标准,辨证分析确定其证型。2.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清ET-1和IL-8含量。3.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上述数据输入与统计学处理,分析研究对象各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布的特点及其与ET-1、IL-8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1.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调查分析,结果显示CHD-AP患者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共出现8种证型,包含10种常见证候要素。在CHD-AP的中医证候分布中,实性证候要素中的血瘀为所有患者中主要的基本证候要素(80例),其余各证候要素按出现频率依次为:气滞(16例)、痰浊(16例)、寒凝(10例)、痰热(12例);虚性证候要素中的气虚要素(58例)居主要地位,与其它证候要素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证候要素按出现频率依次为:阴虚(25例)、肾虚(23例)、脾虚(12例)、阳虚(11例)。以上述基本证候要素组合形式构成研究对象的中医临床证候要素组合形式,本虚标实证候要素组合为主(88%),按出现频率依次为:气虚血瘀兼痰浊(23例)、气阴两虚兼血瘀(18例)、气虚血瘀兼脾肾两虚(12例)、气滞血瘀兼肾阴亏虚(12例)、气滞血瘀兼痰湿(12例)、气虚血瘀兼痰热(9例)、阳虚血瘀兼寒凝(7例)、痰瘀互结兼脾阳不振(7例),其中含有气虚+血瘀要素组合(62例)的证候要素组合形式居主要地位,与其它证候要素组合形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血清ET-1含量在气滞血瘀兼痰湿组合和气滞血瘀兼肾阴亏虚组合患者中较高;血清IL-8含量在痰瘀互结兼脾阳不振组合患者中较高,与其它证候要素组合形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证候要素组合形式患者血清ET-1、IL-8指标之间各自独立,不具有相关性。血清ET-1含量在血瘀、痰热证候要素组患者较高,在气虚证候要素组患者较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IL-8含量在气滞、痰浊证候要素组患者较高,在阳虚证候要素组患者较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血瘀证候要素基础上,气滞+血瘀证候要素组合与血清ET-1含量异常相关性最强,气虚+血瘀证候要素组合与血清ET-1含量异常相关性最差;阳虚+血瘀证候要素组合与血清IL-8含量异常相关性最强;寒凝+血瘀证候要素组合与血清IL-8含量异常相关性最差。 结论:1.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血瘀证候要素为CHD患者病变主要的基本证候要素,与其它实性证候要素比较具有极其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证候要素在虚性证候要素中占重要地位,与其它虚性证候要素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与血清ET-1、IL-8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中医证候血清ET-1、IL-8指标相关性有差异,气虚和血瘀证候要素与其它证候要素比较与血清ET-1、IL-8指标相关性最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ET-1,IL-8指标各自独立,其含量变化均可作为判定冠心病心绞痛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并有助于评估预后,可以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