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膈肌下心脏按压方法对心脏骤停兔复苏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w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标准心肺复苏(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tandard CPR,S-CPR)和经膈肌下心脏按压复苏法(cardiac massage under the diaphragmatic muscle,D-CPR)对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效应影响;评价D-CPR用于心肺复苏的可行性,并初步探讨经膈肌下按压心脏复苏法的机制。 方法: 将健康新西兰白兔20只,经呼气末窒息8min法制成心搏骤停模型,随机分成两组(n=10),分别实施标准心肺复苏和经膈肌下心脏按压复苏法,窒息前平静5min后开始连续记录升主动脉收缩压(AOS)、主动脉舒张压(AOD),右房压(RAP),ECG等直至实验结束;计算升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即MAP=AOD+1/3*AOS),冠状动脉灌注压(CPP,CPP(近似)=AOD-RAP);分别观察两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及短期存活率(观察6h)。 结果: S-CPR组5只,D-CPR组8只动物获得ROSC(p=0.350);D-CPR组复苏按压1min和5min的AOS、AOD、MAP和CPP值均高于S-CPR(ROSC,5/10)组(p<0.05);D-CPR组1min按压复苏的MAP、CPP分别是其基础值的55.5%、34.3%,5min时为60%、42.5%,而S-CPR组仅分别的AOS、AOD为1min:37.1%、17.2%和5min:38.0%、16.8%;且自主循环恢复后,D-CPR组动物血流动力学较S-CPR组者变化平稳。 结论: 经膈肌下心脏按压复苏法可产生较高的动脉血压、心输出量,并能够提高实验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短期存活率(6h),经膈肌下心脏按压复苏法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模式。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脊髓与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5(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5 ERK5)信号通路在炎性痛中的作用。 方法: 通过大鼠足底皮下
目的: 观察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HES(R))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罗库溴铵量-效关系的影响。 方法: 选择ASAI或Ⅱ级行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C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