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优选丹参产地加工方法,为进一步进行丹参产地加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1.以丹参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含量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采用综合评分法初步优选丹参的加工方法。丹参具体加工方法如下: (1)未抢水洗加工法:将丹参鲜药材去掉芦头及须根分别进行晒干,阴干,40℃、60℃、80℃、100℃烘干。 (2)抢水洗后加工法:将丹参鲜药材去掉芦头及须根,抢水后分别进行晒干,阴干,40℃、60℃、80℃、100℃烘干。 (3)发汗法:①晾晒发汗法:将采挖的丹参药材抖去泥土,去掉芦头及须根晾晒至减重1/3时发汗,至根条内心由白色变成紫褐色时,再将发汗药材分别进行晒干,阴干,40℃、60℃、80℃、100℃烘干。②烘后发汗法:将采挖的丹参鲜药材抖去泥土,去掉芦头及须根,分别置鼓风干燥箱中40℃、60℃、80℃、100℃温度烘至减重1/3时发汗,至根条内心由白色变成紫褐色时,再60℃烘干。 (4)鲜切法:①将采挖的丹参鲜药材抖去泥土,去掉芦头及须根,切制成2~4mm的片,分别进行晒干,阴干,40℃、60℃、80℃、100℃烘干。②将采挖的丹参鲜药材抢水洗后,去掉芦头及须根,切制成2~4mm片,分别进行晒干,阴干,40℃、60℃、80℃、100℃烘干。 2.采集我国不同产地的12批丹参药材,建立了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同时对不同加工方法的丹参药材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对比研究。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WondasilC18-WR(4.6mm×250mm,5μm),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为1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洗脱时间为60min。 3.采用尾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心率、ΔST为大鼠心电图检测指标,观察建立的模型是否成功以及晒干法、阴干法、发汗法、60℃烘干法加工的丹参药材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作用。测定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的含量,观察优选出加工方法的丹参药材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药效作用。 结果: 1.综合评分法分值较高的加工方法为未抢水洗40℃烘干,未抢水洗80℃烘干及未抢水洗鲜切晒干且无显著性差异。 2.通过对12批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建立了丹参药材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确定了15个主要共有峰,其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和相对保留时间的RSD<3%,不同加工方法的丹参样品HPLC指纹图谱与建立的丹参药材共有模式进行比较后,相似度除发汗法中样品S25(晾晒发汗后晒干)、S30(晾晒发汗后100℃烘干)、S31(40℃烘减1/3发汗60℃烘干)、S32(60℃烘减1/3发汗60℃烘干)、S33(80℃烘减1/3发汗60℃烘干)相似度分别为0.842、0.893、0.540、0.591、0.742较低外,其余加工方法的丹参样品相似度均在0.900以上。 3.在六种加工方法中,60℃烘干法加工的丹参药材对缺血后心电图心率与ST波的变化改善作用较好,阴干法加工的丹参药材对缺血后血清中生化指标改善作用较好。 4.六种加工方法含量测定结果与含量测定结果未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结论: 1.综合评分法初步优选出的较好产地加工方法为未抢水洗40℃烘干,未抢水洗80℃烘干及未抢水洗鲜切晒干。 2.不同加工方法对丹参药材化学成分影响不同,在不同加工方法的丹参样品中,发汗法对丹参药材整体化学成分影响较大,其余加工方法对其影响较小。 3.六种加工方法中未抢水洗阴干法、60℃烘干法加工的丹参药材对缺血后心肌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4.初步得出丹参药材发挥的是整体作用,以丹参中一种或多种化学成分研究丹参产地加工方法有失偏颇,应从整体上对产地加工的丹参药材进行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