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正变得越来越紧密,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及传统有利于国际合作的顺利进行。翻译作为传递文化的桥梁,也在国际氛围下不断更新观念。从20世纪70年代,翻译中如何选择翻译策略渐成为翻译界广泛争论和探讨的问题。异化以源语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和陌生感;归化以目的语为导向,力求读者易于理解原文。归化和异化各有千秋,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合理发挥各自优点,促进目标读者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本研究以翻译理论归化和异化为基础,对萨克雷的长篇小说《名利场》杨必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和探析,并进而探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选择上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西方翻译界,归化翻译占主导地位。归化翻译可以追溯至17世纪。在英国翻译史上,德南姆(Delhram)、德莱顿(Dryden)、泰特勒(Tytler)都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进行通顺翻译。奈达是归化翻译的倡导者,重视翻译的交际功能,提出“动态对等”。美籍意大利裔学者韦努蒂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韦努蒂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表达这种差异。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很多。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目标读者等因素制约或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杨必的《名利场》译本是中国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作品。原著中承载着大量英国文化因素。译者如何恰当选择翻译策略处理文化间的差异,最后呈现给目标读者一部经典的翻译之作,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综合对《名利场》杨必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杨必在处理富含文化内涵的作品时,采用归化和异化相融合的翻译倾向。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更多地是两个互补的翻译策略。本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归化和异化,有助于了解杨必《名利场》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有助于英汉民族语言文化交流,对英汉语翻译和英汉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真诚希望本文对翻译策略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