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基于经筋理论指导下关节镜联合针刀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取90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患者,并按就诊顺序采用抽签法将选中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1、关节镜+针刀组:膝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针刀治疗;2、关节镜组:膝关节镜清理术;3、针刀组:针刀治疗。膝关节镜清理术治疗1次,针刀松解每周治疗1次,3周为1个疗程;3组术后均予消炎、止痛、手法及指导功能锻炼处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周、3个月对三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Lysholm评分,以及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行负重位X线以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上述相关数据运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课题实际完成90例,其中关节镜+针刀组30例,关节镜组30例,针刀组30例,三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患病部位及K-L分级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2周、3个月,在VAS评分、Lysholm评分上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在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方面均有疗效;治疗后三组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经筋理论指导下关节镜联合针刀治疗的疗效更为优异。3、治疗结束后3个月,在股胫角上,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均可改善下肢力线;治疗后三组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基于经筋理论指导下关节镜联合针刀治疗可更有效改善下肢力线;治疗后3个月膝关节内、外侧间隙与治疗前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治疗后3个月在改善膝关节间隙方面均有疗效;但三组膝关节内、外侧间隙组间比较,P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组之间在改善膝关节内、外侧间隙方面无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与膝关节关节软骨磨损情况及病程进展有关。结论:基于经筋理论指导下膝关节镜联合针刀治疗早、中期KO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并可改善下肢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