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现已基本完成,但相当范围内贫困现象依然存在。在自然灾害多发区、地方病高发区等自然、社会系统脆弱的地区,有些已脱贫的人群又将走向贫困,造成严重的返贫现象;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也将产生一些新的致贫因素,导致新的贫困问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失衡和不同人群收入的过大差距,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运行的秩序,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因此,新时期贫困问题依然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由于新时期贫困的内涵、扶贫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而以前开展扶贫工作的思想、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而在渝东南这样特别贫困的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又特别突出。基于此,本文将以渝东南地区为例,从当前的形势和渝东南地区的具体条件出发,将扶贫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纳入讨论范畴,探索新时期开展扶贫工作的正确思想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方式。 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在讨论贫困一般定义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贫困与经济、社会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讨论了经济、社会、环境的不良发展对贫困形成和加剧的作用及贫困的反作用,另一方面则讨论了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和有效扶贫相互之间的积极作用,从而探寻正确有效的扶贫方式。 第二部分介绍渝东南地区的自然经济概况、扶贫历史及新时期扶贫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并对这些环境条件作简要分析。其中重点讨论了渝东南地区新时期扶贫的外部环境,包括国家扶贫战略的转移、西部大开发、知识经济、中国入世对新时期渝东南地区扶贫工作的影响。 第三部分讨论新时期渝东南地区扶贫工作面临的几个问题,包括脱贫水准低而不稳、交通严重落后、经济运行整体质量差、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等问题。 第四部分结合本地区条件、具体问题和国际扶贫经验,确立本地区扶贫的基本战略思想。 第五部分提出解决问题、加快脱贫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 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措施,同时也在政策、制度 等方面提出重点扶持贫困人口的措施,以实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