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与中国画教育现代转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s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中常设的一个科目,它有着学科的性质。但是这一学科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品类,因其与传统文化的链接,从而使得中国画打上了“传统”的深深烙印。为此,探讨中国画教育现代转型极为必要。 鉴于中国画的文化性,本选题选择了“文化”的视角,展开探讨,通过对百年中国画不同教育模式所呈现的特征分析,破解了文化选择的社会与人文因素,对比关照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其在不同性质文化运动中的处理方式,从而窥视出中国画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并作出了价值判断。 文章认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科学主义的矛盾、对峙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并延续至今。作为置身于这一文化情境中的教育者,其对文化价值的选择同时表现为对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选择与取舍,其对应的中国画教育模式也便直接地表征为这一明显的特征性。中国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正是这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分裂、对峙与融合的过程。 文章认为,百年中国画教育存在着急待我们解决的问题,诸如:教育目标设定的单一性,学科意识的过于模糊,教学体制与方法太多的“舶来”等等。同时,中国画教育可资利用的资源又是丰富的,它既存在于传统中国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西方美术学院几百年演进的历史之中。只不过,我们如何来利用这些资源,使之实现当代转化,本土转化。文章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画教育现代型制进行了新的构想,虽局限于理论的探讨,但对于实际教学中的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建立,仍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期刊
从古至今,中国画就一直在保持着优良传统的同时和外来艺术在不断碰撞中融合、创新。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融合及创新,特别是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拟从拉威尔一生的创作道路开始,从其创作历程和背景、与德彪西钢琴作品创作特色和风格特征上的比较及拉威尔钢琴作品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这三方面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对拉
我国的传统装饰纹样,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闪烁出他动人的艺术光彩。经过世世代代的垂炼、继承、革新和创造,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日臻完美。这些宝贵的装饰艺术遗产,在我国的工艺
2011年7月20日,著名的英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卢西恩·弗洛伊德在英国首都伦敦逝世,享年88岁。卢西恩·弗洛伊德近些年被全世界范围瞩目,影响力非常深远。同时,中国当代油画界也受
材料,是绘画语言的基本元素之一。作为精神的载体,它与审美的关系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它的演变与审美发展的关系是“相生”的、“互动”的。绘画材料的发展变化受各时期社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