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中常设的一个科目,它有着学科的性质。但是这一学科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品类,因其与传统文化的链接,从而使得中国画打上了“传统”的深深烙印。为此,探讨中国画教育现代转型极为必要。
鉴于中国画的文化性,本选题选择了“文化”的视角,展开探讨,通过对百年中国画不同教育模式所呈现的特征分析,破解了文化选择的社会与人文因素,对比关照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其在不同性质文化运动中的处理方式,从而窥视出中国画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并作出了价值判断。
文章认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科学主义的矛盾、对峙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并延续至今。作为置身于这一文化情境中的教育者,其对文化价值的选择同时表现为对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选择与取舍,其对应的中国画教育模式也便直接地表征为这一明显的特征性。中国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正是这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分裂、对峙与融合的过程。
文章认为,百年中国画教育存在着急待我们解决的问题,诸如:教育目标设定的单一性,学科意识的过于模糊,教学体制与方法太多的“舶来”等等。同时,中国画教育可资利用的资源又是丰富的,它既存在于传统中国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西方美术学院几百年演进的历史之中。只不过,我们如何来利用这些资源,使之实现当代转化,本土转化。文章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画教育现代型制进行了新的构想,虽局限于理论的探讨,但对于实际教学中的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建立,仍具有学术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