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预防性应用参附注射液在大鼠失血休克时对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及探讨其抗休克的可能机制。 方法: 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n=8)即对照组(GS组),低剂量参附组(LSF组)、中剂量参附组(MSF组),高剂量参附组(HSL组)。实验采预处理方法,各组于休克前3天分别给予对照组5%葡萄糖注射液(5%GS)组40ml/kg qd,LSF组10ml/kg参附注射液加入30ml/kg5%GS中qd,MSF组20ml/kg参附注射液加入20ml/kg5%GS中 qd,HSF组40mg/kg参附注射液 qd行腹腔内注射。休克造模当天给予每组原剂量2倍的量做冲击治疗。处理后大鼠均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后以晶胶混合液(2:1的林格+万汶)复苏,同步监测血压变化,观察失血前、失血2ml、失血3ml及复苏后的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及休克时总出血量,同时测定休克前、休克后、复苏后内脏器官(肝、胃、空肠、回肠)血流变化,及留取休克前后血液样本用于检测血清中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肾上腺素(ADR)的含量了解休克过程中三者的变化。 结果: ①在出血量相同的情况下,LSF组的MAP值下降明显较GS组缓慢(P<0.05),而MSF、LSF则相反,降压效果较GS组明显(P>0.05); ②到达休克时的总出血量方面:LSF组>GS组>MSF、HSF组(P>0.05) ③影响内脏血流变化方面:总体而言,SF组内脏血流变化均较GS组缓慢(P均<0.05),且不同浓度对不同脏器的侧重不同,如LAF对休克时肝脏血流的稳定作用最佳(P<0.05),而复苏时三者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LSF及MSF对于胃脏休克时及复苏后的血流稳定效果都较HSF好(P<0.05),且两者间无差别(P>0.05), HSF则在休克后和复苏后对于空肠及回肠的血流稳定方面均表现了最佳的效果,(P<0.05)。 ④对机体体液因子的表达方面,SF对Cor具有上调作用,且以MSF效果最好,LSF次之,HSF较GS效果差(P<0.05),起抑制作用;对于CRP,SF组变化均略较 GS小(P<0.05),且不同浓度间无差别(P>0.05)。对于ADR,SF均起了抑制其分泌的作用,且剂量越大,对ADR分泌抑制的效果越明显。 结论: 预防性应用参附注射液在抗休克治疗中具有调节血压、稳定内脏血流, 改善休克后微循环障碍,作用的强弱于浓度有一定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于上调Cor的表达,抑制ADR的分泌,及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