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指出“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传统的教学过程,学生较多地被动接受知识和结论,思维往往被别人牵着走,对什么都深信不疑,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问,这正是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问题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在学习认识活动中,难于具备一种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往往会盲目地从众,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以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很可能“缘木求鱼”。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并对其他多种学科有推动作用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研究,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做了分析,发现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主要原因。此外,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学习动机不强、创造性思维缺乏,这些都会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针对这些原因,本文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首先,从营造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感到“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下参与到教学中来,轻松自然地积极思考;并通过史例和名人名言和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来唤起学生提问的热情,激发学生意识。其次,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爱问、善问、会问。最后,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综合性、独创性的数学问题。促使不同水平上的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能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立问题集,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让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学实践,所相关的学生不仅问题意识极大地被激发,而且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本课题是根据笔者所在学校—一所县级一中,其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且素质相对较高的特征下进行的。突出强调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多提几个数学问题,而关键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思维方式。强调指出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最后的反思和总结中对高中数学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力求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