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桉叶素抗IBV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是巢状病毒目(Nidovirales)中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的代表种,它所引起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急性的高度接触性疾病。由于血清型多、各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及遗传性变异,使IB的防治难度增大,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仍是当今危害家禽养殖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1.本文首次研究了1,8-桉叶素与IBV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8-桉叶素有抑制IBV作用,主要是体外直接灭活作用,在IBV吸附和复制阶段也有一定作用。a.TD01,8-桉叶素抗IBV作用效果最好,此时病毒抑制率达到85.36%±2.31%,且其与IBV体外作用60min时,存在明显的直接灭活病毒活性,病毒抑制率可达到82.63%±1.14%。b.在预处理病毒、复制、预处理细胞及吸附四种作用模式中,1,8-桉叶素对IBV抑制率分别为82.63%±1.32%、61.68%±2.11%、12.13%±1.09%及5.32%±1.14%。2.本文首次初步探讨了1,8-桉叶素与IBV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8-桉叶素与病毒N蛋白的受体结合部位有较强作用力,可抑制病毒复制及组装;1,8-桉叶素与IBV相互作用可引起预处理病毒、复制、吸附及预处理细胞模式的细胞在G1期阻滞;1,8-桉叶素对宿主细胞有保护作用;1,8-桉叶素可引起复制模式细胞出现凋亡现象,而其预处理IBV则可明显减少病毒引起的宿主细胞凋亡作用。a.应用分子模拟软件分析了1,8-桉叶素与IBV N蛋白之间的作用,发现1,8-桉叶素与N蛋白的受体结合部位有较强作用力,总作用力为-39.97kcal·mol-1,这表明1,8-桉叶素对于病毒复制及组装有抑制作用。b.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1,8-桉叶素与IBV作用对宿主细胞周期的影响,发现与细胞对照G1期(41.23%±1.21%)相比,预处理病毒、复制、预处理细胞及吸附四种模式的G1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值分别为47.49%±1.43%、50.11%±2.11%、52.41%±1.15%及56.36%±0.98%;与细胞对照S期(30.98%±0.67%)相比,预处理病毒、复制、预处理细胞及吸附模式的S期均有所减少,其值分别为27.21%±1.11%、24.56%±1.23%、22.58%±0.78%及22.04%±0.91%;与细胞对照G2/M期(27.79%±0.97%)相比,预处理病毒、复制、预处理细胞及吸附模式的G2/M期均略有减少,其值分别为25.29%±1.16%、25.34%±0.99%、25.02%±1.31%及21.60%±0.64%。结果表明1,8-桉叶素对预处理病毒及复制模式的细胞周期影响很小,而对吸附及预处理细胞模式的周期影响相对较大,均引起细胞在G1期阻滞。c.1,8-桉叶素对于细胞膜中的磷脂及胆固醇均有较好去除效果,未加药物细胞膜中磷脂含量为31.23%±3.24%,加入TD0及2TD0的1,8-桉叶素后其磷脂含量降为14.14%±1.45%和3.11%±1.12%,对磷脂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4.72%和90.04%。与TD01,8-桉叶素作用后细胞的胆固醇含量降为22.78%±2.11%,其去除胆固醇能力与5mMMβCD接近。以上结果证明1,8-桉叶素可以通过去除宿主细胞膜中胆固醇及磷脂的方式抑制IBV与宿主细胞结合,从而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d.通过DNA凋亡实验研究发现,预处理病毒对细胞的破坏作用最小,细胞几乎没有出现弥散。预处理细胞、吸附及复制模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弥散,复制模式细胞死亡数明显少于吸附及预处理细胞模式,出现细胞凋亡现象。本文首次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了1,8-桉叶素抗IBV的作用效果及机制,为研制出天然、高效、无毒的抗IBV的消毒药物,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为植物药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控技术这一概念慢慢开始走向被大家所接收并研究应用,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无线传感器节点,作为独立新能源供电网络监控系统的基础单元,是本文设计的重点。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低成本、低功耗、易安装、开发方便和通讯安全可靠等特点,对应独立电网监控的实际应用需求.本文首先对风光柴蓄混合发电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各部分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
本实验选择黑林5号杨(P.psuedo-simonii×P.nigrα×P.nigrαC L.‘A5’)、黑林3号杨(P.psuedo-simonii×P.nigrα×P.nigrαC L.‘HeilinⅢ’)和中绥杨(P.deltoides×P.cath
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电力电子设备在微电网和便携式电源中的使用也在不断增多。与之而来的大量非线性负载对于电网的电能质量影响越来越大。这些非线性负载的存在,降低了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同时也在电网中引入了大量的谐波,影响了用户用电的安全和稳定性。而输出的电能质量好坏是逆变器性能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能否安全接入电网,保证电网能否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在上述背景下,本文设计并研究了一种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