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是巢状病毒目(Nidovirales)中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的代表种,它所引起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急性的高度接触性疾病。由于血清型多、各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及遗传性变异,使IB的防治难度增大,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仍是当今危害家禽养殖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1.本文首次研究了1,8-桉叶素与IBV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8-桉叶素有抑制IBV作用,主要是体外直接灭活作用,在IBV吸附和复制阶段也有一定作用。a.TD01,8-桉叶素抗IBV作用效果最好,此时病毒抑制率达到85.36%±2.31%,且其与IBV体外作用60min时,存在明显的直接灭活病毒活性,病毒抑制率可达到82.63%±1.14%。b.在预处理病毒、复制、预处理细胞及吸附四种作用模式中,1,8-桉叶素对IBV抑制率分别为82.63%±1.32%、61.68%±2.11%、12.13%±1.09%及5.32%±1.14%。2.本文首次初步探讨了1,8-桉叶素与IBV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8-桉叶素与病毒N蛋白的受体结合部位有较强作用力,可抑制病毒复制及组装;1,8-桉叶素与IBV相互作用可引起预处理病毒、复制、吸附及预处理细胞模式的细胞在G1期阻滞;1,8-桉叶素对宿主细胞有保护作用;1,8-桉叶素可引起复制模式细胞出现凋亡现象,而其预处理IBV则可明显减少病毒引起的宿主细胞凋亡作用。a.应用分子模拟软件分析了1,8-桉叶素与IBV N蛋白之间的作用,发现1,8-桉叶素与N蛋白的受体结合部位有较强作用力,总作用力为-39.97kcal·mol-1,这表明1,8-桉叶素对于病毒复制及组装有抑制作用。b.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1,8-桉叶素与IBV作用对宿主细胞周期的影响,发现与细胞对照G1期(41.23%±1.21%)相比,预处理病毒、复制、预处理细胞及吸附四种模式的G1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值分别为47.49%±1.43%、50.11%±2.11%、52.41%±1.15%及56.36%±0.98%;与细胞对照S期(30.98%±0.67%)相比,预处理病毒、复制、预处理细胞及吸附模式的S期均有所减少,其值分别为27.21%±1.11%、24.56%±1.23%、22.58%±0.78%及22.04%±0.91%;与细胞对照G2/M期(27.79%±0.97%)相比,预处理病毒、复制、预处理细胞及吸附模式的G2/M期均略有减少,其值分别为25.29%±1.16%、25.34%±0.99%、25.02%±1.31%及21.60%±0.64%。结果表明1,8-桉叶素对预处理病毒及复制模式的细胞周期影响很小,而对吸附及预处理细胞模式的周期影响相对较大,均引起细胞在G1期阻滞。c.1,8-桉叶素对于细胞膜中的磷脂及胆固醇均有较好去除效果,未加药物细胞膜中磷脂含量为31.23%±3.24%,加入TD0及2TD0的1,8-桉叶素后其磷脂含量降为14.14%±1.45%和3.11%±1.12%,对磷脂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4.72%和90.04%。与TD01,8-桉叶素作用后细胞的胆固醇含量降为22.78%±2.11%,其去除胆固醇能力与5mMMβCD接近。以上结果证明1,8-桉叶素可以通过去除宿主细胞膜中胆固醇及磷脂的方式抑制IBV与宿主细胞结合,从而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d.通过DNA凋亡实验研究发现,预处理病毒对细胞的破坏作用最小,细胞几乎没有出现弥散。预处理细胞、吸附及复制模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弥散,复制模式细胞死亡数明显少于吸附及预处理细胞模式,出现细胞凋亡现象。本文首次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了1,8-桉叶素抗IBV的作用效果及机制,为研制出天然、高效、无毒的抗IBV的消毒药物,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为植物药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