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市场引进外国大片给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在盘活了日渐式微的电影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挤压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刺激了中国电影创作者对于电影制作技术和电影类型化创作的尝试和创新。在新世纪好莱坞魔幻大片风潮席卷世界之时中国电影人也开始了制作魔幻类型电影的尝试,短短十年时间,中国国产电影历史票房榜的前三位已经全部被这一类型占据。本文旨在通过类型研究的方法探索中国魔幻电影的发生机理与类型现状特点,包含其类型流变与发生以及以西方魔幻电影和传统武侠神怪影片为范本比较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与它们的融合与区隔。首先,本文明确了类型电影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界对幻想类型以及魔幻类型的定义,在当代中国是否已经产生魔幻类型电影这一基本疑问的框架下明确了本文研究的三个重点问题: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为何产生?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如何产生?构成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区别于其他电影的美学特征和类型元素有哪些?论文认为中国当代魔幻类型电影的产生与早期从《火烧红莲寺》开启的武侠神怪电影的类型流变有关,因此梳理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激烈化商业竞争时期武侠神怪电影的发生与发展,并对其包括拍摄技术与叙事模式上的类型特征作了总结和归纳。鬼怪片南下香港之后曾一度消沉,直至七八十年代邵氏公司再次借助武侠电影将其借尸还魂,并衍生出僵尸喜剧等亚类型。接下来的香港电影新浪潮中,徐克拍摄了《倩女幽魂》、青蛇等取材于中国传统志怪小说的电影作品,并在北上拍片潮之后结合内地资本和西方CG技术拍摄了《蜀山传》和《狄仁杰》系列,魔幻武侠风格逐渐形成。类型嬗变只是考察当代中国魔幻电影的产生机理的一个维度,接下来本文又对引进大片冲击下中国电影市场的时代背景和消费时代电影观众对视觉奇观的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幻想类型电影实际上是时代背景中市场和观众需求决定下电影资本和创作者所做出的必然选择。然而魔幻类型为何又在幻想类型电影当中一枝独秀?同样重视视觉奇观呈现的科幻类型和恐怖惊悚类型电影为何不见起色?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的限制以及电影审查制度都密切相关。同时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学和游戏作品给电影行业所带来的IP改编和粉丝的跨媒介转化效益也成为了助推魔幻类型电影异军突起的东风。本文从三个维度考察了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类型的兴起与发展:一是有赖于数字特效技术的西方魔幻大片对市场的强势介入;二是本土武侠神怪小说叙事的传统及其成为早期电影类型后延续不断的流变;三是当代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下魔幻电影类型样貌上呈现出的新趋势。当今的中国魔幻电影正是在这三个维度的碰撞之下呈现出独特的类型化范式。为此本文研究了作为范本的好莱坞魔幻类型电影的类型元素,接下来对照这个范本对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的世界观建构、题材及创作素材来源、基本类型元素以及侠义精神的传承与重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在研究近年来东西方魔幻类型电影时发现其中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特征,在接下来的部分以具体影片为文本使用语言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出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当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区隔于中国传统武侠神怪电影的独特审美特征。在视觉奇观化审美对传统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所构成挑战的情况下魔幻类型电影的叙事功能和叙事模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正在向着成为魔幻空间奇观、魔幻怪物奇观和动作奇观三者的串联者和展示者的方向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