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经注》是北魏时期的一部地理著作,作者为郦道元。全书记载的河流众多,记录了一千多条河流,很多河流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一千多年来,许多郦学者都认为《水经注》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纲的地理著作。本论文首次以《水经注》中记载的河流类名称为研究对象,研究此内容有较大的创新性。随着我国国际政治与经济地位的提高,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汉语热”的现象。其中河流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研究《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有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河流名称的命名渊源,加强对河流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宣传中国河流文化。本文以杨守敬、熊会贞的《水经注疏》为研究底本,对《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进行了研究分析,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概述《水经注》河流类名称和地名的研究现状,阐明《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以现代人划分的中国河流五大水系为模式,对《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作古今分析,并在附录中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归纳,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还原河流名称的本来面目。第三章,重点探究《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及特点。除了由“河”、“江”组成的“专名型”河流名称外,大部分河流类名称由通名和专名组成。此外,河流类名称自身具有特指性、稳定性、变异性等特点。第四章,运用现代汉语词汇学理论,对《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的语音特点、词汇特点、修辞特点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地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在语音方面,河流类名称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不同音节节奏类型有差异。尤其要重视方言与民族语言对河流类名称的影响,这有助于增强《水经注》语言的口语性色彩。在词汇方面,可将词汇分为“单语素专名+通名”和“多语素专名+通名”两类。在修辞方面,河流类名称主要体现了谐音、借代、比喻等修辞。第五章,通过分析《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的命名依据,进而运用文化语言学理论归纳所体现的文化心理。地名是文化镜象,体现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研究此内容有助于澄清河流类名称命名渊源,归纳其所蕴含的文化心理。从语言与文化关系方面对《水经注》河流类名称做静态分析并展开全面研究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