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来源于肝母细胞,系一种胚胎性肿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儿童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HB约占50-60%,0~3岁时达到高峰(90%以上)。组织病理学上,HB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组织类型:上皮型(约占80%)和混合型(上皮-间充质型)。手术切除是HB患儿根治性治疗的主要手段,然而只有三分之一得到初步确诊的患者能够达到根治性切除。影响HB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甲胎蛋白(AFP)的表达水平、根治性手术切除与否、肿瘤分期、肿瘤转移和病理学特征等。Periostin(POSTN)最初是从小鼠成骨细胞中克隆出来的,在大部分胎儿组织中显著表达并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OSTN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例如头颈部恶性肿瘤,肺癌,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和结肠直肠癌。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侵袭能力相关,这主要是和它能够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以及调节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另外,经实验证明,表达于体外培养经腺病毒感染的人肾上皮细胞(293T)的POSTN能够促使某些上皮细胞发生间充质转化,即EMT过程。EMT主要发生在上皮细胞失去其特征并获得间充质时,这通常与获得癌细胞的侵袭特征,转移潜能和耐药性有关。影响恶性化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有侵袭和转移。因此,POSTN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在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然而,POSTN的表达对HB的进展和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证明POSTN是否能够诱导肝母细胞瘤细胞发生EMT,进一步探索转化机制。研究方法:1.检测在肝母细胞产生的瘤组织中POSTN表现情况利用组织蛋白印迹,组织免疫化学染色以及冰冻组织免疫荧光的方法验证47例HB临床患者中POSTN的表达水平。2.验证POSTN表达与HB临床患者的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做47例HB患者POSTN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分析。3.体外细胞实验:检测POSTN在HB细胞生物学行为研究中产生影响和作用(1)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构建POSTN降表达、过表达及相应对照组的质粒,继而建立POSTN稳定降表达、过表达及相应对照组的细胞系;(2)通过细胞基质黏附实验、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细胞凋亡实验验证POSTN对HB细胞系黏附、迁移及增殖的影响;(3)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OSTN降表达及过表达对HB细胞系中上皮间质出现的转化相关的标记物及有关转录因子的影响,进而在研究中继续探究POSTN促进HB细胞转移和侵袭的分子机制。4.小鼠体内实验利用POSTN降表达、过表达及相应对照组的HB细胞系在小鼠腹股沟皮下注射成瘤实验,检测POSTN对肿瘤增殖的影响。5.临床样本检验POSTN促进HB进展的分子机制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实验在临床样本中检验POSTN促进HB进展的机制研究结果。结果:1.POSTN在HB组织中呈高表达,其中强阳性表达患者有20例(42.6%),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2.统计学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X~2=47.245,P<0.001)、血管侵犯(X~2=12.899,P<0.001)、POSTN的表达水平(X~2=6.715,P=0.01)是影响HB患者生存预后的显著危险因子。POSTN的表达与HB组织中的Vimentin的表达(X~2=5.232,P=0.045)显著相关。而POSTN的表达与E-cadherin的表达(P>0.05)未见明显的相关性。3.在HB细胞中POSTN稳定过表达后,细胞粘附、迁移能力增加;同时Vimentin、Snail及P-Erk等表达水平上调,E-cadherin及OVOL2表达水平下调。利用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干扰POSTN过表达组细胞系时,E-cadherin表达水平上调,而相应的Vimentin表达水平下调。4.与对照组细胞系相比,注射POSTIN降表达的HB细胞系后,小鼠成瘤能力显著降低;而注射POSTN过表达的HB细胞系后,小鼠的成瘤能力显著增加。5.在HB患者临床样本中POSTN高表达的肿瘤组织中,Vimentin、P-Erk也呈高表达状态,并且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而E-cadherin呈低表达状态,与患者预后无关。结论:1.POSTN在HB患者组织中呈现高表达状态,并且和肿瘤分期呈正相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2.细胞生物学实验证实POSTN增加HB细胞的转移和侵袭,体内实验证明POSTN促进HB的增殖。3.POSTN通过Erk信号通路调节上皮间质转移变化,增加细胞的转移和侵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