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问题不仅涉及哲学、心理学,还与美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和人学等众多学科息息相关,而且是解释、解决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人格的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人的主体性思考和探讨也必须提升到人格培养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从人格培育层次来改善、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凝聚社会力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当下,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美育工作也正在逐渐被社会关注和重视。审美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乎大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审美人格的建构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在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新契合点。对于美的事物,人都是追求和向往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在复杂严峻的社会形势下发现美、了解美,进而认同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审美人格的塑造,宏观上不仅能培养大学生对复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还能培养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与水平、耐心与决心,培育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涵养的进取心和使命感;微观上能够帮助大学生立足现实,雕琢心灵,脱离低级趣味,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与善,点滴之美,提高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养成热爱生活、乐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好准备。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审美人格的研究成果仍在少数。审美人格作为健全人格、道德人格和理想人格的最佳调和,既超越现实又不脱离现实,并不是人格的绝对理想化,不要求达到人格完美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研究,其出发点是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情感需要和人格发展的需要,落脚点则是要使大学生的人格到达怎样的审美层次以及如何使之达到审美境界的方法路径。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发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革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和谐美,通过构建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民群众之间的审美关系、生态关系,按照美的规律去构建和完善高校校园、社会以及网络中的审美环境,引导审美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实现,以树立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审美人格培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运用多种环境因素和教育载体,建构具有审美生态系统的校园,营造社会审美氛围,促使大学生在美的驱动下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和自我改造,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审美境界。这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一种既现实又超越的人文关怀,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心灵的双重塑造。本文共分绪论与概述、理论依据与资源、现状分析、培育基本条件与建议四部分、六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这一问题的缘起是对大学生出现人格偏离危机的担忧,对大学生审美缺失甚至审美异化的诘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理论发展的探索。研究意义在于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培育有助于培育未来中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生态。此外,主要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和现有成果进行整合并论述,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做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二章,是对大学生审美人格及其培育相关理论的概述部分。主要包括人格、审美人格和大学生审美人格等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对审美人格培育的功能做了论述。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特征总体上是三个统一,即社会性与独特性的统一,创造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历史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其功能包括审美教化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和审美认同功能。力求把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培育融入到当前学校美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中去。第三章,主要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审美人格的理论依据和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要培育的大学生审美人格是一种现实的自由化人格,又是一种超越的创造性人格。如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实现,就需要培育过程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首先理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着手,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思想和交往思想是审美人格培育的重要基础前提,向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寻求思想启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为指导,来开展审美人格培育实践。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核心都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的素质发展,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青年人才培养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宝贵结晶,更是当前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创造一度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最顶尖的水平。在重新审视、解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积极部分从落后的价值体系中剥离的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人格培育养分,从而使优秀传统有机融入并用之于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审美人格。此外,还需要摒弃固化意识,吸收中国现代美育中的审美人格思想,坚持创新观念,积极吸纳一切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人格发展规律的理论资源,为审美人格的培育引路护航。第四章,对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调查状况进行了现状分析。围绕着大学生对学校美育的认知情况究竟如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人格培育的成效究竟如何,大学生和教育者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人格的态度究竟如何等三个主要问题,笔者开展了专题调研。首先,当前大学生对审美人格的认知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审美人格特质偏好上,他们喜欢更直接、更自信、更真诚的审美交往和其他外在表达;人格类型中喜欢“活泼、灵动、仁义、果敢。审美判断与选择上因青春的个性需要而喜爱追寻流行与时尚,又因欠成熟的躁动而轻视红色旋律与集体主义审美导向。对待网络文化审美,既有政治敏感、理性爱国的一面,也有深陷其中、认识不清的一面。总体的审美人格认知以积极表现为主,少数也由于诸多原因而表现不佳。其次,审美人格培育成效一般。一是从大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在审美感知、审美学习能力上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的认知、以及审美交往的相关认知均有所增强。但对包含主流价值的红色文化、英雄人物和审美人格特质的认可程度仍然不高,传承家风意识不够,对传统文化中腐朽落后的思想认识和辨别能力有待加强等。二是从高校和教育者层面来看。高校对审美人格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审美资源并未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对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关注、对审美兴趣的引导和对审美交往的重视不够;教师对建立自身审美人格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最后,审美人格培育的问题在于系统性不足、是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认识度不深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培育理念相对滞后、家庭教育不足、缺乏社会联动和协同育人等。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人格培育的三种基本条件。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美素养。以审美理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为中心的审美素养提升,可以提高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现实针对性,体现培育的超越性,增强培育的社会延伸性。其次,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大学生产生审美人格培育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机制,是审美人格培育得以延续的必备条件。最后,社会文化的浸染是培育的根本保障。主流价值文化是审美人格培育的基础和重要资源,社会舆论的话语权为审美人格培育的提供支柱性和指向性的作用。家庭文化审美化发展和社会风尚的有效树立对审美人格培育具有重要的推动巩固作用。第六章,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人格培育的建议。首先,培育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必须树立战略定力、文化耐力、人文活力。建构创新发展、文化育人和以人为本的审美人格培育理念,改变和完善审美人格培育格局。其次,培育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培育,使传承与创新并行。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阵地的关键作用,注重中华优秀传统审美的文化融入,注重社会合力的建构,以审美环境培育为契机,创造大学生与社会的命运共同体,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建构社会文化领域的自主话语体系。最后,培育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必须完善培育机制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自觉性。应不断提升审美人格培育机制整体的系统性,强化审美人格培育预测机制的科学性,增强审美人格培育内化机制的自觉性。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的论述进行系统规整,总结审美人格培育的问题、对策与经验,简要梳理对大学生进行审美培育的经验与启示,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开展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工作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