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德尔卑沙门菌在猪肉生产链和人源样品中的分离率均居于所分离沙门菌的前三位,对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造成新的威胁。目前对德尔卑沙门菌的防控主要依赖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了耐药菌株乃至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得可用于防控和治疗的抗生素种类越来越少。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沙门菌的感染具有调控作用,是防治沙门菌感染的理想手段,但是目前肠道菌群与沙门菌的互作机制的研究大多基于鼠伤寒沙门菌,而鼠伤寒沙门菌和德尔卑沙门菌在引起的宿主病理状况、免疫应答和带菌周期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德尔卑沙门菌和肠道菌群的互作进行研究,从而为其防治手段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另外,关于基因组高度相似的沙门菌分离株在与肠道菌群互作异同方面的知识匮乏,为填补相关知识的空白,本研究选取前期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挑选的两株德尔卑沙门菌代表菌株14T和14C,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探究其对宿主和肠道菌群影响的异同点,鉴定分离肠道菌群关键成员并探究其对德尔卑沙门菌生长及感染的作用。研究发现,德尔卑沙门菌菌株14T和14C在耐药种类、生化特性方面没有差异;但是14C对MC 38细胞的黏附率高于14T。以灌胃的方式感染C57BL/6j小鼠时,德尔卑沙门菌能够成功定殖小鼠肠道,引发炎症反应,并突破肠道屏障入侵脾脏和肝脏。对两株菌进行比较发现14C在脏器的定殖量高于14T,而14T引起的宿主炎症应答水平及对宿主体重增长率的减缓作用强于14C。在对肠道菌群影响方面,感染当天,14C感染增加了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14T感染则降低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14C显著增加了小鼠肠道菌群中梭菌的相对丰度,而14T感染显著增加了拟杆菌的丰度。感染后第二天,14T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而14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14T显著增加了乳杆菌和肠杆菌等的丰度,而14C处理并没有显著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感染的最后一天,14T和14C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T和14C处理组小鼠肠道中的梭菌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在14T和14C处理组中丰度降低的肠道菌群种类不同。以上结果表明,基因组上高度相似的德尔卑沙门菌14T和14C在感染宿主时,在宿主和肠道菌群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通过对不同感染阶段肠道菌群的分析,本研究成功分离了德尔卑沙门菌感染过程中的关键肠道菌群成员——乳杆菌,拮抗实验表明分离的乳杆菌不仅能够抑制德尔卑沙门菌的生长,对鼠伤寒沙门菌和其它常见食源性病原菌也具有抑制作用。细胞感染实验和荧光定量结果表明,乳杆菌能够降低德尔卑沙门菌黏附于鼠结肠癌细胞的细菌数目,并显著降低了其侵袭相关基因invA、sipB等的表达量,这表明乳杆菌可以通过调控德尔卑沙门菌入侵相关基因表达这一途径以抑制其对肠细胞的黏附侵袭。以上结果表明,乳杆菌分离株在德尔卑沙门菌的防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揭示了基因组高度相似的德尔卑沙门菌感染对宿主肠道菌群影响的异同,成功分离了德尔卑沙门菌感染过程中的关键肠道菌群并初步探究了其德尔卑沙门菌的作用。本研究将为开发防控养殖场和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的新方法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