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江西传统发酵食品中分离目标菌株(实验室已有研究),利用稀释涂平板和显微单孢子分离相结合方法分离出大量单孢子,再对单孢子进行培养得到数株发育成熟的单孢子菌株,通过筛选得到产酶活力最高的菌株NC-1-6,采用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该菌株为粗壮脉纹孢菌。研究了菌株NC-1-6以稻草为唯一碳源时,稻草浓度、发酵温度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整个生长周期内菌体生长和发酵产酶的影响。研究发现:稻草降解率与菌体生长状况呈正相关,2%浓度时,菌体生长最佳,稻草降解率也最高。菌体生长与产酶的最佳稻草浓度、最适pH值及最适温度均不一致。菌体生长的最佳稻草浓度为2%,产酶最佳稻草浓度为5%;菌体生长最适初始pH值为5.5,产酶最适初始pH值为4.8;菌体生长最适温度是先用25℃培养3d再用30℃,产酶最适温度是固定30℃。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酶能力,以粗壮脉纹孢菌的野生株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的处理得到突变株60D7253。分别研究了各诱变剂量与致死率和正变率的关系。菌株的筛选分为初筛和复筛:初筛是测定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HC值),复筛测定发酵液的滤纸酶活(FP酶活力)和内切酶酶活(Cx酶活力)。突变株60D7253酶活力比出发株有较大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FPA提高179.25%、Cx酶活力提高175.99%、Cl酶活力提高147.2%、βG酶活力提高3.83%。本文还对突变株60D7Z53发酵产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选用浓度为5%的玉米芯为碳源,以浓度为0.42%的黄豆粉为氮源,添加改良的Mandels营养液和0.1%Tween80,培养基初始pH为5.5,培养温度为28℃,以3%的接种量接种萌发了36h的孢子悬液,装液量为50mL/250mL,转速为160r/min,培养时间为6d。研究表明,突变株与出发株最适培养温度和最适初始pH值不相一致,且突变株比出发株纤维素酶复合物各酶活力高峰值出现晚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