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制度变化和对外开放的大门。自此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而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160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00亿美元,进口额为19500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贸易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已远远超出了比较优势和贸易开放理论所能解释的范围,这也与传统的贸易理论的预测相“背离”。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得益于许多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其中制度改革和创新尤为突出。而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地方政府在贸易增长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备受关注,政府管理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突显。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对地方政府管理与对外贸易关系进行研究。本文利用我国216个地级市1999-201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基本模型和Hansen(1999)门槛效应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管理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当对外开放程度作为门槛变量时,地方政府管理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显著地“双门槛效应”,并呈现类似“倒U型”曲线特征,即存在本地区最优政府管理;(2)地方政府干预程度与对外贸易呈“倒U型”关系,适时调整政府干预程度对贸易发展至关重要;(3)地方政府规模与对外贸易呈“U型”关系;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要适当加以控制,过大或者过小的政府规模都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增长;(4)地方政府运行效率与对外贸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政府运行效率越高,对外贸易绩效越高,反之则亦然。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地方政府管理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合理高效的政府管理促使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