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共振优化扫描序列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判断及环周切缘评估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期间直肠癌患者44例,以及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期间直肠癌患者40例,扫描序列分别为传统序列和优化序列。由两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放射科医师给出统一的影像学T分期及环周切缘受累情况的评价,并与术后病理进行比对。对两种序列T分期判断及环周切缘评估的准确率进行卡方检验,影像及病理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T分期判断:传统序列和优化序列准确率分别为52.3% (23/44)和87.5%(35/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166,p<0.05)。传统序列影像与病理一致性较差(kappa=0.257,p<0.05),优化序列影像与病理一致性较高(kappa=0.772, p<0.05)。环周切缘评估:传统序列和优化序列准确率分别为68.2%(30/44)和92.5%(3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76,p<0.05)。传统序列影像与病理一致性较差(kappa=0.319, p<0.05),优化序列影像与病理一致性较高(kappa=0.625, p<0.05)。结论:磁共振优化序列较传统序列能提高直肠癌患者术前T分期判断及环周切缘评估的准确性,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及病理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7例直肠腺癌病人术前行多b值DWI扫描,b值分别选取0,20,30,40,60,80,100,150,200,400,800,1000,1200,1500和2000sec/mm2,共15个。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由两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放射科医师根据病变大小共同勾画3个感兴趣区,计算平均标准ADC值、D值、D*值和f值。所有病人术前均未行新辅助治疗。根据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分组:T1-2期(A1组)与T3-4期(A2组),无淋巴结转移者(B1组)与有淋巴结转移者(B2组),以及高分化(C1组)、中分化(C2组)、低分化(C3组)。分别比较各组病变之间标准ADC值、D值、D*值、f值的差异。检验方法采用单因素ANOVA和t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或者秩和检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结果:C1、C2和C3的平均标准ADC值分别为(1.082±0.090)×10-3mm2/s、(1.031±0.103)×10-mm2/s和(0.974±0.114)×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09,P=0.096),但C1组与C3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7,P=0.033)。C1、C2和C3的平均D值分别为(0.946±0.119)×10-3mm2/s、(0.806±0.092)×10-3-3mm2/s和(0.671±0.081)×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393,P=0.000),对比C1与C2、C2与C3、C1与C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0、3.704、6.197,P=0.002、0.001、0.000)。其余各组之间平均ADC值、D值、D*值、f值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但随着分期和分级的增加,标准ADC值和D值均存在下降趋势,f值存在上升趋势。结论:标准ADC值、D值和f值与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相关。其中D值较标准ADC值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直肠癌的分化程度。IVIM磁共振成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肿瘤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