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开始探索向西方学习,这一时期的改革使中国逐渐与世界潮流接轨,教育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绥远地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教育改革起步晚,发展程度无法与内地各省份相比,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推动了绥远地区的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晚清民国时期绥远地区教育改革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总结教育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为当前改革提供的启示,加深对晚清民国时期绥远地区教育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把握中国教育改革的演进轨迹和特征,并为今天内蒙古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晚清民国时期绥远地区教育改革起步发展的背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教育方面,中国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制度变迁,逐渐与西方接轨。这一时期,绥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变,虽处于边疆地区,也受到教育改革潮流的影响,教育行政机构调整,晚清时期出现了采用新学制、教授新内容的新式学堂,为绥远地区教育改革的起步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章,介绍晚清民国时期绥远地区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这一时期绥远地区成立了专管教育的机构,逐步将新式学堂变为各级各类学校,派遣留学生赴国内外留学,呈现出注重少数民族教育、女子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三章,分析晚清民国时期绥远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为当下内蒙古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提供的启示。绥远地区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完善了相关制度,推动了社会观念的提升,促进了民族融合与边疆发展。但同时,存在着师资缺乏、经费短缺、生源不足、发展不均的问题,使绥远地区的教育改革进程始终落后于全国。晚清民国时期是绥远地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变动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起步发展。教育改革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为绥远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人才保障,为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