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1933年的大危机和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是资本主义在20世纪经历的两次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两次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两次危机,英国对其所有制形式进行过两次调整,从而出现了二战后的国有化大发展时期和“滞胀”危机后的再私有化时期。本文将以20世纪的两次大危机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研究英国的所有制形式嬗变的过程及其原因、实质和影响,进而探讨资本主义的未来走向。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此次危机对英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应对危机,英国工党政府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采取了以国家干预和国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措施,力图摆脱危机带来的困境。二战后,工党政府推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对钢铁、煤炭、交通等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采取了程度不同的国有化措施。通过三次国有化调整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与之同时制定实施的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措施,使英国成功摆脱了大危机的影响,实现了二战后20多年的黄金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是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经历的第一次严重危机。此次危机在理论方面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新自由主义趁机复兴。在实践上催生了英国保守党政府的私有化改革。1979年撒切尔夫人主政后,随即开展了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为主旨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经过三个阶段重新把之前国有化的企业几乎全部私有化或股份化。以私有化为主的“撒切尔主义”的实施,对英国应对“滞胀”危机,实现国民经济的新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两次大危机后,在英国呈现国有化运动和私有化浪潮交替的现象,有其内在的缘由。英国的所有制形式嬗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直接导火索在于两次大危机的爆发;现实根源是企业利润率的下降和经营业绩的降低;而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执政党秉承的理论思想与政策理念。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带来了英国的所有制形式在20世纪的两次嬗变。20世纪英国的所有制形式出现两次嬗变,究其实质来讲,它只是英国进行国内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常规调整,这种调整只是表明英国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调控和干预方式的变化,是依据形势的变化进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应对措施,而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二战后的国有化运动并未使国有经济成为在英国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更没有撼动英国私有制的核心地位。“滞胀”危机后的私有化浪潮,则再一次从正面深刻反映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20世纪,在英国出现的国有化运动和私有化浪潮,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对应对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实践也证明,这种积极作用是暂时的,它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