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胸腔闭式引流及胸腔灌注IL-2对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1病例选择:对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住院患者进行筛选,全部病例均经临床、病理、细胞学、影像学检查(B超、CT)确诊为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且经过临床一线、二线方案化疗的患者,治疗前后均有影像学指标(B超、CT)观察胸腔积液量的变化,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41例(其中1例患者中途退出试验)。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39—72岁之间,平均年龄58.3岁;病理类型:腺癌25例(62.5%),鳞癌9例(22.5%)、小细胞癌6例(15.0%),所有患者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均无主要器官功能障碍,血常规(WBC≥3.0×109/L,PLT≥80×109/L,Hb≥80g/L)、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基本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2分组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胸腔灌注白介素-2,实验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沙利度胺,此后实验组一直服用沙利度胺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全部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病理类型、KPS评分、血液学指标等,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观察指标及收集方法:⑴观察指标: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疼痛、体力状况、体重及睡眠状况等;用药后不良反应如发热、嗜睡、头晕、便秘、皮疹、水肿、神经毒性、静脉血栓栓塞等;用药前后血清VEGF含量、血细胞计数(RBC、WBC、PLT)、KPS评分及胸部CT、B超等变化情况。⑵收集方法:KPS评分及用药不良反应为主观指标,由专职人员采用标准量表收集;血液学指标由检验科专人完成;胸部CT、胸腔B超由影像科、超声科专人完成;血清VEGF由本人严格按照说明书检测。用药前检测记录所有指标,完成治疗后不同时间重复检测上述指标,以观察变化。治疗4周后,应用WHO标准评价胸腔积液近期疗效,通过对患者一般状况、KPS评分、体重变化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WHO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表现和分级标准判定药物的毒副反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VEGF含量,对比治疗前后其变化情况。4实施治疗:采用仿seldenger穿刺法行胸腔穿刺置管,胸腔内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10~12cm,末端接闭式引流袋缓慢引流胸水,在置管后1~3天内尽可能将胸水引流净或连续3天胸水引流量小于150ml,胸腔内注入白介素-2,200万IU/周,观察4周。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从治疗第一天起每晚睡前口服沙利度胺100mg,如无不良反应,一周后增加至200mg,维持此剂量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辅以最佳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止痛等)。5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作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处理方法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处理方法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应用寿命表计算各组患者的累计生存率,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共40例患者,均完成4周治疗,可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①近期疗效:实验组20例,CR3例,PR9例,SD6例,PD2例, RR、DCR率分别为60.00%和90.00%。对照组CR1例,PR6例,SD7例,PD6例,RR、DCR率分别为35%和6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获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临床获益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治疗4周后评价,试验组20例,16例获益,4例未获益,临床获益率为80%;对照组20例,5例获益,15例未获益,临床获益率为25%。两组比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毒副反应: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抗癌药物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分为0-Ⅳ度。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疲乏、嗜睡、外周神经毒性、皮疹、恶心、呕吐等,均为Ⅰ-Ⅱ度不良反应,Ⅲ-Ⅳ度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未见发生,实验组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学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两组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白细胞减少的发生。④血清VEGF含量测定:组间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生存率对比:实验组:3个月100%(20人)、6个月80%(16人)、9个月30%(6人);对照组:3个月95%(19人)、6个月40%(8人)、9个月5%(1人),两组患者3个月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和9个月生存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沙利度胺联合胸腔灌注治疗肺癌合MPE,虽然在有效率方面未见明显提高,但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及临床收益率均明显提高,而血液学毒性及非血液学毒性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2沙利度胺联合胸腔灌注治疗肺癌合并MPE,与单纯胸腔灌注比较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清VEGF水平。3应用沙利度胺对肺癌并MPE的患者进行治疗,近期疗效显著,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