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促使大多数城市选择高强度集约型的开发模式,城市中心区出现大量高窄的道路空间,一旦发生地震,对疏散及救援人群都存在较大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现有与城市防灾相关的法规条文大多属于城市总体规划范畴,防灾规划编制也主要以整体空间对策研究为主,缺少对城市物质空间的设计对策研究与之衔接。因此,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通道的研究对于提高灾时疏散及救援人群的安全,落实城市防灾规划,指导中心区道路空间的防灾设计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方法、应用过程及安全设计控制策略。首先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中心区存在的道路安全问题,总结了地震应急通道安全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包括强制性指标及一般性指标在内的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尤其以定量为主,较为全面的涵盖了应急通道安全评价的各个方面;然后通过对比已有的评价方法,确定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针对“应急疏散”与“应急救援”功能的各级评价指标权重,并将数据统计排序、对比分析,明确各级指标中评价因子的重要性;第三,以北京市中关村电子商务中心区为实例研究对象,采集了包括道路高宽比、临街建筑玻璃幕墙面积、人行道面积比等在内的43项三级指标,利用之前建立的评价体系分别就“应急救援”与“应急疏散”功能进行安全评价,比较各路段的优劣程度,为灾时疏散及救援最优路径的选择提供数据参考;最后,结合各级指标的评价和实例研究的结果,对较为重要的评价因子提出具体的安全设计策略。研究得出结论:1.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地震应急通道进行安全评价是一种可靠、可操作的方法;2.确定了包括强制性指标和一般性指标在内的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因子,并结合多学科知识对因子进行量化;3.通过对应急通道的应急疏散和应急救援两种功能的安全评价,确定了具有差异性的两套权重评价结果,为不同使用人群和管理部门在灾时路径选择方面提供参考依据;4.通过评价中关村中心区调研范围内的14条路段,确定有12条可作为地震应急通道使用,并做出安全性能排序,指出各路段存在的薄弱环节;5.根据评价结果中各因子的重要程度,提出了建筑或构筑物倒塌、道路宽度、次生灾害(火灾)危险度3项二级指标及其所构成的重要三级指标的安全控制策略,以提高地震应急通道的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