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未经治疗的尖锐湿疣初发患者皮损局部Toll样受体7、Toll样受体9的分布、表达变化,从蛋白水平探讨二者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可能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尖锐湿疣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积累部分实验数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未经治疗的尖锐湿疣初发患者(实验组)皮损和正常包皮(对照组)中Toll样受体7、Toll样受体9的分布、表达情况。对两者的表达结果进行半定量的处理,结合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率,判断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TLR7、TLR9的分布与表达情况:尖锐湿疣初发患者皮损(实验组)中TLR7在棘细胞层、颗粒层、角质层呈现中等阳性强度至强阳性表达,基底细胞层呈现弱阳性至中等阳性强度表达;正常包皮(对照组)组织中TLR7在棘细胞层、颗粒层弱阳性表达,基底细胞层、角质层呈现阴性至弱阳性表达。实验组中TLR9在基底层、角质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呈现中等阳性强度至强阳性强度表达,特别以棘细胞层表达阳性率较高,甚至部分胞质中可见颗粒状物质聚集(强阳性表现);而对照组中TLR9除棘细胞层、颗粒层部分呈现弱阳性表达,余表皮细胞层未见明显阳性表达。2、图像处理、分析和结果统计分析:尖锐湿疣初发患者(实验组)皮损中TLR7、TLR9的表达强度多数为中等阳性强度表达至强阳性表达。二者的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与正常包皮(对照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经统计分析认为以上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尖锐湿疣初发患者皮损中TLR7、TLR9的表达强度的相关系数r=0.114,P=0.548(P>0.05),两者在尖锐湿疣初发患者发病过程中未发现有相关性。结论:1、尖锐湿疣初发患者皮损中TLR7与TLR9的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较正常包皮组织中的显著升高,提示TLR7与TLR9均参与了尖锐湿疣的发病过程。2、尖锐湿疣初发患者皮损中TLR7、TLR9的表达强度之间无相关性,可能需要增加样本量及更换可以定量分析的实验方法等进一步研究证实。3、尖锐湿疣初发患者皮损中TLR7、TLR9的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较高,提示可能为以后尖锐湿疣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