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江淮强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数值试验及机制分析

来源 :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27次 | 上传用户:livan_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淮梅雨暴雨是中国典型的气象灾害之一.淮河流域梅雨期继1991年出现持续性大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后,2003年6月~7月又出现了持续性梅雨暴雨异常天气过程.目前中国和国外的许多气象学者对江淮梅雨暴雨曾作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然而,由于观测资料及其梅雨天气自身内在作用的复杂性,至今还未能完全认识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机制,尤其对于中小尺度天气过程的规律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天气和研究数值模式(WRF),对发生在2003年7月4日的江淮梅雨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很好地描述了本次强暴雨及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模式结果,从热力、动力结构、湿有效能量和湿位涡等多个角度,着重分析讨论了对这次天气过程有直接影响的低空急流、中尺度低涡等中尺度系统,探讨了影响这次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特征和物理机制,试图为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暴雨预报提供一些依据.该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尺度低空急流、高空扰动对中尺度低涡系统的发生发展有加强和促进作用;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是降水系统的发展的动力条件.中尺度低涡的动力、热力结构配置有利于其快速发展.湿有效能量的积聚和输送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由于沿陡立等熵面的空气上滑运动,因倾斜涡度发展造成了中尺度低涡系统垂直涡度迅速增加,促进了低涡的快速加强,形成强对流系统,导致强暴雨过程的发生.中尺度低涡在安徽东部移动过程中的"打转"和在等熵面上沿梯度密集等压线的运动和强烈发展,对这次强降水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湿有效能量的水平分布对于暴雨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倾斜涡度发展是中尺度低涡加强的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华南地形复杂多变,局地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又难以预报。要准确模拟华南地区的降水情况必须考虑地形的影响。本文利用NCEP/NCAR全球客观分析资料,云顶亮温TBB资料以及中尺度模
本文首先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40a再分析资料(ERA40)为观测基础,评估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的21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的模
众所周知,中国乃诗文的国度,基础教育中诗与文自然就成为教学的重点。现代散文阅读作为中学教育的重点,高考出题人青睐的考点,也必然会使考生倍加重视。然而,很多考生用功颇
学位
模式地形与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一直是地面资料同化面临的棘手问题,合理的同化方案能够将地而自动站资料有效的同化到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本文首先采用Guo et al(2002)的方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