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稻土剖面胶膜中铁锰形态特征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chu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干湿交替过程所形成的水稻土初期潴育层、潴育层中,水分运动和化学条件变化引起物质在土壤结构表面形成淀积——胶膜。作为土壤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新生体,土壤胶膜既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和结构特征的反映,又是土壤中元素淋溶迁移的信息载体,具有重要的发生学意义。铁和锰是土壤中最重要的变价元素,对土壤氧化还原条件最为敏感,无论含量和形态均对胶膜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胶膜中铁、锰的形态特征入手,可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壤结构表面胶膜的物质构成和形成特点,为研究水稻土发生、发育过程及相关条件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重庆地区不同成土条件下典型水稻土剖面初期潴育层、潴育层结构表面的胶膜采样,分析胶膜的一些基本性质和主要构成元素铁、锰各形态的含量特征,比较胶膜与基质土壤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同时,探讨胶膜中磷、铜、锌等含量与铁、锰间的关系,明确重庆地区水稻土胶膜的构成、特点与成因,达到更全面了解水稻土中胶膜性质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土壤胶膜的pH值在6.0~7.8之间,均高于基质土壤(5.5~7.5);胶膜中有机质含量为7.46~26.7g/kg,也高于基质土壤中含量(1.90~20.3g/kg),且两者差异极显著(|t|=5.11,p<0.01)。(2)供试土壤胶膜中全铁的含量在18.8~43.7g/kg之间,高于基质土壤(16.3~35.5g/kg),二者含量差异极显著(|t|=5.89,p<0.01);胶膜中游离铁含量在3.99~11.5g/kg之间,高于基质土壤(3.12~9.83g/kg),差异极显著(|t|=5.10,p<0.01);胶膜中铁的游离度为14.2%~31.7%,与基质中铁的游离度相近;无定形铁含量为2.15~9.44g/kg,高于基质土壤(1.68~7.63g/kg),差异极显著(|t|=4.72,p<0.01);胶膜中铁的活化度在27.4%~90.7%之间,与基质土壤比较,差异未达显著水平(|t|=2.18,p>0.05)。有机络合铁含量为0.0502~1.48g/kg,高于基质土壤(0.0325~1.30g/kg),二者间差异极显著(|t|=3.42,p<0.01)。(3)供试土壤胶膜中全锰含量在136~1178mg/kg之间;其中,游离锰含量为37.0~859mg/kg,游离度为27.3%~87.0%:无定形锰含量在33.7~676mg/kg之间,活化度为63.7%~90.9%;有机络合锰含量在24.3~484mg/kg之间。与基质土壤比较,各形态含量总体上较基质土壤高,但t检验结果均未达差异显著水平。胶膜中铁、锰含量差异较大,全铁平均含量是全锰平均含量的66.6倍。根据胶膜中铁、锰的分布状况,可将胶膜分为两类,一类是铁锰胶膜:胶膜中铁、锰含量均高于基质土壤;一类是铁质胶膜:胶膜中铁含量高于基质土壤,胶膜中锰含量与基质土壤无明显差异。(4)供试土壤胶膜中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分别为0.580~1.71g/kg、0.197~0.836g/kg、9.35~16.6g/kg,胶膜中全氮、全磷含量高于基质土壤中含量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t|=3.33,|t|=3.62,p<0.01),全钾在胶膜与基质土壤中含量无明显变化。全铜含量在18.3~45.1mg/kg之间,全锌含量在34.8~80.2mg/kg之间。总体上看胶膜中铜、锌含量高于基质土壤,锌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2.23,p<0.05)。供试胶膜样品中全磷与全铁含量显著相关(r=0.61*,n=12),具有较好的伴生关系。胶膜中有效磷与全锰含量呈负相关。胶膜中铜与铁、锰含量均显著相关(r铜铁=0.79**,r铜锰=0.74**,n=12),具有较好的伴生关系。胶膜中铜与锰伴生关系较好,锌与铁的伴生关系较好。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大量的农业有机固废无法得到合理的处置,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环境压力;同时,我国设施栽培规模的扩大,设施连作问题频发,
本文选择中国科学院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研究站长期围栏封育的山地草原作为研究对象,对新疆巴音布鲁克三种草地类型——亚高山草原、亚高山草原化草甸、亚高山草甸化草原进行
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人类植物蛋白质和油分的重要来源。根系是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发达的根系更有利于大豆的生长。植物在遗传进化中,为适应土壤、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