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奥斯丁的六部小说都大致遵循着灰姑娘的情节模式,即关于身处逆境的姑娘最终觅得如意郎君的故事。然而这种章话模式因其老套的情节,单薄的人物形象素来不受批评家的青睐。灰姑娘这一角色更是由于其消极、顺从,被动的性格特点而饱受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抨击,其故事甚至被称为是女性主义的梦魇。
而本文恰恰是以灰姑娘情节为线索分析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在《一间自己的房间》,吴尔芙里描述了奥斯丁所处时代女性作家艰难的创作环境,以及奥斯丁为应对社会习俗与偏见所做的种种努力。本文的主要理论依据还包括吉尔伯特和古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对19世纪女性作品中同时出现的“表面故事”和“隐藏故事”的阐述,以及与奥斯丁同时代的激进的女权先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主义主张。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奥斯丁小说中提出的关于女性与男性在道德、精神、理性方面拥有同等地位的主张,其实质与以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为代表的理性时代女权主义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受时代的束缚,作为“淑女作家”的奥斯丁巧妙的利用早已被接受的灰姑娘情节作为表面故事,而在塑造人物时却赋予了女主人公活力、智慧、自信与胆识,这些都是原版灰姑娘所缺失的。这种对既有模式的利用,反映了奥斯丁与自己所处的男权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共谋又修正的关系。解构与建构同时进行,体现了女性作家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秩序中的生存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她们为修正这一秩序做出的努力。
本文第一部分是引文,简要回顾了奥斯丁文学批评历程的演变。第一章简论灰姑娘原型故事经由理查逊-范尼伯妮-奥斯丁被引入英国文学的过程,当前国内论文对奥斯丁灰姑娘模式的解读,以及本文所采取的视角和理论依据。第二章以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劝导》女主人公的人物分析,具体阐释奥斯丁如何借用灰姑娘模式来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主人公从而传达自己女性主义的主张。第三章以奥斯丁最后一位灰姑娘婚姻抉择为线索,探讨奥斯丁更为成熟的社会观。通过引入海军阶层以及塑造将军夫人这一全新的女性形象,奥斯丁为我们勾画了她心中理想的婚姻关系和社会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