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BCB1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毒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TP结合盒式蛋白B1基因3435位点(rs1045642)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冲击治疗后药物毒副反应与排泄的相关性。  方法:2015年8月-2017年4月在本院小儿血液肿瘤内科住院的完全缓解并大剂量甲氨蝶呤冲击方案治疗的41例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前应用DNA测序技术检测ATP结合盒式蛋白B1基因3435位点多态性,在静脉输注开始后44-48小时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其血浆甲氨蝶呤水平,密切观察患儿化疗后的毒副反应,对其进行分级。对ATP结合盒式蛋白B1基因3435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甲氨蝶呤毒副反应及44-48小时的血浆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41例ALL患儿接受化疗治疗后,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肝脏毒性、肾脏毒性、黏膜损害和胃肠道反应等。在所有发生毒副反应的患儿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ATP结合盒式蛋白B1基因C3435T各基因型发生各类化疗毒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基因多态性与患儿化疗后44-48 h浆药物浓度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ATP结合盒式蛋白B1基因C3435T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大剂量甲氨蝶呤冲击治疗相关药物毒副反应及其血浆药物浓度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幽门螺杆菌是致胃肠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GIM)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HpslyD阳性菌株感染与GIM相关。本研究拟从体、内外不同层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