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解缙传说为研究对象,从民俗文化学角度入手,采用民间文艺学、传说学及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方法、“深描”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平行比较与主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前人已有的文献成果和个人田野结果,探讨其类型、传说圈的生成扩布、传承特点、文化功能及新时期非遗视域下的保护传承等问题。第一章通过比较历史解缙与传说解缙,认为民间讲述活动中默认下的潜在创作规则在以史为据的前提下,将解缙传说演绎出传奇化、类型化、箭垛式等特点,并助力解缙及其传说之“成长”。第二章则将解缙诗书的广泛流布看作其传说产生的主要原因,二者相伴大约产生于十五世纪上半叶;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解缙传说文本,综合各种因素,本文将解缙传说流传区域分为以解缙家乡江西和京城北京为中心的两大传说圈,传说中心京城是在传说中心家乡的影响下形成,二者有共通交融之处,而在中心之外的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文化边缘地带解缙传说以散点式流传,山东地区解缙传说流传密度较大。第三章通过对解缙传说类型的梳理概括认为解缙传说内容丰富,有系统性,在其人生当中各个阶段的传说在时间轴上具有连续性;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神童型、机智型、对联型三大类,各类型间模糊交叉,重合现象时有,其机智型传说幽默讽刺,对联型虽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却趣味丛生,也是解缙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类。第四章认为口传已不再是解缙传说的唯一传承方式,戏曲表演、相声表演、文本阅读、电视剧、动画片等新型传播方式为为解缙传说的传承持增动力,文本固定、舞台化、多元传承等新型特点是由传承形式的多样化造就。第五章认为解缙传说具有多种文化功能:延续解缙个人文化精神气质、影响地方文化风气;成为不同群体宣泄情绪、表达意愿的途径;解缙传说采用押韵、谐音双关、对偶等艺术形式表现民众的审美特点;不同人群共享解缙传说、互动并认同彼此,凝聚力量,促进文化认同;解缙传说能突出影视的教育实用价值,丰富网络群体的阅读需求,找到新的传承方式。余论部分关注了解缙传说的保护传承问题,指出当地部门的保护工作缺乏专业人士指导,重视度不够,只有真正看重解缙传说的保护传承工作,重视群体传承,破除“原生态”、“本真性”的思想禁锢,寻求新传承方式方能为其保护工作增色。全文由正文五章、绪论、余论及相关附录等部分组成,共9.5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