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是分布于中国南方省份(包括海台湾)和越南北部的大型巨毒蛇。作者以2003?2005年从浙江丽水捕获的尖吻蝮为材料,研究(1)温度对卵孵化和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2)食物类型、温度和摄食频次对食物利用和特殊热动力作用(SDA, specific dynamic action)的影响,以及(3)围栏和实验室内动物的体温时间变化和体温调节。一、温度对卵孵化的影响:总共164枚卵恒温孵化在5个温度下。30°C下孵化的卵胚胎死亡率显著增加,32°C下没有孵出幼体。在24?30°C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影响孵化期和大多数幼体的形态特征。24、26、28和30°C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36.4,28.7,21.8和15.7天。较高温度(28和30°C)下胚胎发育消耗更多的能量,导致较少发育的幼体(因此幼体较小),表现为较多的剩余卵黄和较小的躯干。主成分分析解释了来自十个幼体大小(去除初始卵重影响)变量中的2个成分(特征值≥1),解释了原始数据79.3%的变异。第一主成分(解释了43.8%的变异)在干重、湿重、胚胎能量和孵出幼体的灰分有更高的正负载系数,第二主成分(解释了35.5%的变异)在SVL、幼体干重和脂肪体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在不同的孵化温度下,孵出幼体在主成分分析的第一向量上的分值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较高孵化温度(28和30°C)下的孵出幼体在第二向量上的分值显著低于较低孵化温度(24和26°C)下的孵出幼体。第二向量主要描述了与发育条件显著相关的幼体特征,因此这种分析也进一步证明在较高温度下孵化卵导致发育成较小的幼体。二、温度对食物利用的影响设计了2(食物类型:鱼肉和猪肉)×2(温度:24°C和30°C)×2(摄食频次:单次和两次)因子实验,检测食物类型、温度和摄食频次对尖吻蝮幼体SDA的影响。两种食物主要成分差异显著,猪肉的干重和能值大于鱼肉,但脂肪和灰分含量低于鱼肉。食物类型、温度和摄食频次在四个方面影响SDA效应:达到耗氧峰值所需的时间、耗氧量峰值、SDA持续时间和SDA系数。两个温度处理下,喂食猪肉的动物比喂食鱼肉的动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耗氧量峰值,且具有较大的耗氧量峰值、SDA持续时间、SDA反应和SDA系数。温度也影响SDA效应,24°C比在30°C下达到耗氧量峰值的时间长、SDA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