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主要目的是观察电针联合走罐与单纯电针在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次要目的是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在改善患者肥胖相关指标(BW、BMI、WC、F%)、血脂方面(TC、TG、LDL-C、HDL-C)及中医临床症候方面的临床疗效差异,进一步挖掘电针联合走罐治疗该病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76例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观察对象,均为2018年5月-2019年11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人。两组患者治疗中均要求控制饮食和运动,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疗法,取穴为中脘、天枢、大横、曲池、支沟、丰隆、上巨虚、阴陵泉、足三里、带脉。针刺得气后在双侧天枢、大横连接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留针30min,隔日1次,每15次记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走罐治疗,电针治疗结束后,在腹部或腰背部施行走罐,两部位交替进行,每次15min,电针治疗方式与疗程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肥胖相关指标、血脂水平以及中医临床症候的变化,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指标变化是否具有差异性。并评价两种干预方法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2%,经过卡方检验检测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腰围、体脂百分比变化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BMI、腰围、体脂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体重、BMI、腰围、体脂百分比下降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三项(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而HDL-C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各项血脂指标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变化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纯电针疗法以及电针配合走罐疗法在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上,均有减重塑形,纠正脂质失衡,以及改善浮肿、肢体困重、纳差等中医临床症状的疗效。但是两者相比,电针配合走罐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