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调养方案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脏病进展危险因素的干预作用。方法:入组病例来源于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就诊的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病例选择标准,共72例,其中中途失访5例,进入终点事件2例,最终纳入研究65例。所有入组病人入组之前先进行传统危险因素评估,并根据传统危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中医综合调养方案,具体调养方案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课题“中医综合调养方案对慢性肾脏病进展高危因素干预的前瞻性登记研究”,每次随访后要求病人填写饮食情况调查表和中医综合调养日志以评估患者依从性。在入组前(0时点)、入组后(12时点)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肾功能指标(BUN、Scr)、血尿酸(SUA)、血脂指标(TG、TC、LDL-C、HDL-C)、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肾小球滤过率(eGFR)指标监测,同时定期监测白细胞、转氨酶、大便常规、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将监测数据录入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系统,并在完成为期1年的研究后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将资料导出至EXCEL表格,使用SPSS统计软件23.0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者入组前所处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对患者进行分组,依照患者入组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患者的肾功能进展情况及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结果:(1)基本情况:纳入研究患者共65名。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最大者79岁,年龄最小者32岁,平均年龄59.88±10.73岁;慢性肾脏病病程最长者456月,最短者4月,平均107.83±93.33月;BMI最大者33.3,最小值19.0,平均24.35±3.32。(2)中医证型分布:65名患者中脾肾阳虚证型数量最多,占比为50.8%,其次为脾肾气虚证型,占比为33.8%;65名患者中共有54名患者存在兼证,其中湿热证数量最多,占比达64.6%。(3)原发病分布状况:65名患者中原发病最多为慢性肾炎综合征,共26例;其次为高血压性肾损害,共18例。(4)危险因素分布状况:合并有三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数量在65名患者中数量最多,为31名。且在CKD各期中数量最多。(5)肾功能进展评估:CKD2期、CKD3a期、CKD3b期患者入组前后eGFR、ACR、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KD3b期患者BUN水平存在差异(P<0.05),入组后BUN水平高于入组前。CKD4期患者入组前后eGFR、Scr、BUN存在差异(P<0.05),入组后eGFR水平低于入组前,Scr、BUN水平高于入组前。(6)危险因素控制情况:CKD2、CKD3b、CKD4期患者入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KD3a期患者入组前后收缩压水平存在差异(P<0.05),入组后水平高于入组前。CKD2期、CKD3a、CKD3b期患者入组前后TC、TG、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KD2期、CKD4期患者LDL-C入组前后存在差异(P<0.05),入组后水平低于入组前;CKD4期患者入组前后TG水平存在差异(P<0.05),入组后水平低于入组前。CKD2期、CKD3a期、CKD3b期患者SUA水平入组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CKD4期患者入组前后SUA水平存在差异(P<0.05),入组后水平低于入组前。(7)疗效指标评价:CKD2-4期患者入组前后eGFR变化值均小于4ml/min/㎡,ACR入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入组后水平高于入组前。肾功能显著性下降患者4人,除进入终点事件患者外,进入终末期肾病患者0人。结论:(1)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再根据患者自身存在的慢性肾脏病进展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进行针对性地采用中医综合调养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CKD2-4期患者肾功能的进展,对于CKD各期患者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水平无明显干预作用。(2)基础治疗联合调养方案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血脂相关指标有一定干预作用,对血压的干预效果不明显。(3)本研究尚不能证明中医综合调养方案对危险因素的单独作用,还需要继续进行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扩大样本量、设置对照组别以证实中医综合调养方案本身对危险因素的干预作用以及对肾功能进展的延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