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现代化以及追求现代性的热望,是当代世界最普遍和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中国人民的追求目标。如何认识政府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利用国家力量快速推动现代化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必须面对的现实。但当前学术界对这两者的研究基本上是泛泛而谈。本文从政府推动现代化发展的视角对中国1978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回顾分析,重点分析了政府推动作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所形成的有利影响及其所导致的弊端。这种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前提来展开:一是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既可以借鉴吸收现代化先行者的可行经验,又长期面临着被发达国家裹挟的危险,既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也存在显著的后发劣势;二是国家既可能是缔造发展奇迹的关键因素,也可能是导致发展失败的根源所在;三是政府在推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优势、尽量减少弊端,取决于防止公权扩张的成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强力介入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介入与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有所不同。二者在初始条件上有一个根本区别。在政府活动降低到最低限度期间,欧洲国家就达到了政治和行政管理的相对完善。当国家又大规模地干预经济时,它形成了现代政治和行政管理制度,其高质量只需要保护和维持。而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不可避免要依靠政府力量来推动现代化发展,但政府自身的管理机制并不健全,需要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及时实现职能转型。中国改革以来所获得的巨大发展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政府之所以能够提供这种有效推动,是因为政府在推动现代化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此同时,政府在推动现代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后,也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弊端。改革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里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与政府紧密相关。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继续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同时也需要探索如何将政府推动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弊端降到最低限度。这样一来,才能缩减转型期的痛苦和代价,并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良性发展。论文共有七个部分。论文的导论部分对选题的背景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成果、特征及其不足。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概念、政府的基本内涵、现代化与政府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了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现代化理论、社会转型理论和精英理论。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一章阐述了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生成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政府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位居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地位的传统使然,强势政府的传统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处理复杂问题的政治智慧,为中国形成政府推动现代化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强势政府的历史传统与中央集权的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优势相结合必然形成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在后发赶超型现代化中,政府对民众发展信心的积极影响,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在现代化发展中实现社会公正。第二章介绍了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的概况。论文既指出了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的应然状态,也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并进、社会秩序与发展活力兼备、国家富强与民众富裕并举等方面论述了政府推动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而现代的服务理念、公共权力的规范以及娴熟的运作艺术则是政府所必备的基本前提。其中,政府推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承担多重发展任务、社会动员能力强大等特点。第三章着重阐述了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实现社会整合、防止社会混乱,促进社会矛盾地消解,能够按时间表有序发展,规避风险实现安全发展等四个方面。第四章揭示了政府推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弊端并阐释了这些弊端的成因。政府力量过于强大、市场基础作用发挥不充分、社会分化程度不高、社会思想单一等构成了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的主要弊端。而这些弊端的形成与社会结构因素、政绩考核机制因素、路径依赖因素、传统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弊端对在导致市场经济变形、造成人们思想的僵化、诱发腐败的行为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五章主要为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进行对策分析。论文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健全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发挥社区的民生功能等三个方面着手加大力度改善民生问题;从规范公权力的运用、重构中央与地方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来治理公权扩张;从制定更具包容性的对台工作方针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拓展中国文化的容纳力等方面来增强现代化的包容性。结语部分主要对论文进行总体回顾和提炼,并预测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