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有地方高校两千五百多所,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下,地方高校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地方培养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服务于地方经济,推动地方发展。人力资源作为地方高校的核心资源,负责传授学生知识、组织科研活动、开展后勤保障、维持高校运营。调查发现,不少地方高校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意识不够,能力不强,致使一些地方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潜在或显性的人力资源风险,长此以往会极大地危及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因此,积极重视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认真探究如何运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处理风险、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难题,以保障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风险管理是一种超前性的管理模式,通过风险识别、风险测评、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环节来控制人力资源风险,可以保障地方高校处于健康稳定的发展之中。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在聘用、培养、外流、考核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管理者忽视了人力资源风险对地方高校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有可能制约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的发展,无益于高校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削弱了地方高校的社会竞争力,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存续与发展。相反,如果高校管理者积极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则会有利于地方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健康持续发展,更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导致地方高校人力资源产生风险的因素有许多,既有地方高校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原因。从社会环境层面来讲,国外教育服务机构对国内教育市场产生了强烈冲击,高等教育体制与政策制约了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的发展,社会对地方高校的人才认可度普遍较低,是导致地方高校人力资源产生风险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从地方高校自身层面来讲,由于管理者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并且无法满足人才的基本需求,亦无法提供给人才广阔的发展空间,导致人才工作效率低下、无法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地方高校在人力资源方面产生各种风险隐患。此外,人力资源自身对优越的工作环境、学术氛围、科研条件、发展空间的追求,也容易导致人才从地方高校流失,给地方高校带来人力资源风险隐患和危机。为了化解与规避地方高校人力资源风险,从政府到高校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与防范措施。首先,地方高校管理者应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培养风险管理能力;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市场环境,促使人力资源按照市场规则有序流动;再次,应该尽快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转变,建立严格的人才引进制度、加强人才培养;最后,应改善现有的薪资分配和绩效考核体制,稳定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