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文坛上,贾平凹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作家,他的作品数量之多,获奖之多,都让一般的作家望尘莫及。贾平凹的创作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题材,在这些题材中,尤以小说成就最高,评论家对贾平凹作品的研究,也往往以小说为切入点。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从第一篇短篇小说《满月儿》到最近一篇长篇小说《古炉》,贾平凹的创作之路多有变化。从开始的清新明亮,到后来的揭露批判,贾平凹始终在求新求变。但在所有的小说中,《废都》的写作是一个转折,也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个标志性事件。《废都》出版于一九九三年,被贾平凹称为“安妥灵魂之作”。这部小说首印五十万册,但下半年即遭禁。一时间,文坛上到处在争论《废都》,形成了独特的“《废都》现象”。当时从普通读者到评论家,大都对这部小说持否定的态度,尤其是评论家,把这部小说评的一无是处,因为作家这种前后迥异的创作风格超越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接受水平,从而使得贾平凹的小说在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的现象——贾平凹既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同时又是最不被理解的作家。读者对《废都》怀有空前的热情,同时又在误读着它。《废都》之后,贾平凹又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小说,比如《秦腔》。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写贾平凹家乡变革的力作。小说通过清风街的变化写出了时代的变幻,写出了农村人的无可归属,写出了当代中国乡土精神的迷失。他打破了《废都》的身体叙事,注重精神感悟,简洁平易的文字较《废都》而言似乎也更为读者接受。如果说《废都》注重的是感官是肉体,那么《秦腔》注重的是感悟是精神,但无论肉体还是精神,贾平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达一种时代的精神气息,他希望读者可以领悟,而不是仅仅限于文字表面。《废都》写的是废城,《秦腔》写的是废乡,《秦腔》是对《废都》的一种继承与延续,它是又一部《废都》。本文将以“《废都》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这部小说从出版到被禁再到解禁的过程入手,概括出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状态----误解、曲解直至逐渐理解,探析《废都》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同时分析《废都》在国外的接受,从而深入研究读者的接受原因。本文将从《废都》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作家贾平凹的创作追求与其当时的创作环境、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接受环境、《废都》的主要内容与它所引起的读者反响以及及《废都》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展开论述。试图分析《废都》在当下中国的意义,从而更好的领悟贾平凹小说所传达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