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规律,为中医药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治疗及病证结合的深层次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接受肺癌根治手术的42例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和(或)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前评估,TNM分期在Ⅰ~Ⅲa期之间,有明确手术指针。记录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情况,入院第1天、手术前1天、手术后第1天、手术后第3天、出院前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舌象等相关资料,归纳各观察时间点中医证候情况,综合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以痰、瘀、虚为最主要的中医证候。术前中医证候比较无明显变化,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2,P=0.974,P>0.05)。手术前1天与手术后第1天对比中医证候有变化,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51,P=0.021,P<0.05)。手术创伤对患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痰量的增多及术后伤口疼痛,证候以痰热证、血瘀证及气虚证为主,术后“实证”明显。术前与手术后第3天对比中医证候无明显变化,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7,P=0.732,P>0.05),说明术后前3天恢复期中医类型没有产生根本性变化。但出院前大部分患者中医证候消失或不明显,无法进行证候判断。术前与出院前对比中医证候有显著变化,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8.732,P=0.005,P<0.01),说明手术治疗能影响患者的临床症状,而改变中医证候分布。术后对比中医证候有显著变化,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51.114,P=0.000,P<0.01)。主要与既往体健,术式选择创伤小,吸烟史短或者术前戒烟等有助于术后恢复相关。围手术期不同观察时间中医证候类型构成大致相同,但构成比不同。经χ2检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2.001,P=0.000,P<0.01)。围手术期在证候分布方面,术前以实证为主,由于手术的创伤及体力消耗,单纯实证明显减少,患者往往表现为虚实夹杂证。随着患者术后康复,虚实夹杂证呈下降趋势,出院前患者多无明显证候。围手术期各观察时间点“虚、实”证候比较,有明显变化,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08.878,P=0.000,P<0.01)。结论:1.痰、瘀、虚是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最基本的中医证候类型,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类型分布有一定影响;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证候分布术前以实证为主,术后患者以虚实夹杂证多见,随着术后患者康复,部分患者术后证候消失或不明显。